有批蛇肉好環保?被誤解與簡化的「蟒蛇養殖取肉」研究

有研究认为蟒蛇肉蛋白质成分高又易饲养,适合推广养殖,但背后可能忽略或夸大了哪些问题? 图/法新社

国际通讯社法新社7月中旬报导,全球肉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但传统畜牧业碳排量极高,在气候变迁和粮食分配不均压力下,许多科学家正在寻找替代性蛋白质,近来有研究认为蟒蛇成长快速,饲料转换成肉的效率高,又能忍受较小空间及长时间不进食,有潜力成为更环保的肉类选项,改善贫穷地区人们的营养来源。然而,此一研究目标是提出新的养殖方案,在报导简化、传播的过程中更夸大了部分优势,未能参照产业面可行性和负面影响,一片好意反而可能增加对蟒蛇与养殖业的误解。

▌蟒蛇农场与养殖研究

法新社该篇报导,是根据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3月刊登的一篇研究,主要作者为澳洲麦觉理大学自然科学院研究员纳图许(Daniel Natusch)和在南非与波札那的英国学者奥斯特(Patrick Aust)。报导引述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用作肉品的经济动物,蛇类只须摄取更少的食物,成长速度却能更快,转化成蛋白质的效率更高;而且蟒蛇繁殖速度快,母蟒蛇每年可产下50到100颗蛋,再加上蛇类耐得住干旱,研究结论称:「关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蟒蛇农场可能可以提供一种更弹性和更有效率的应对方案。」

报导指出,现今人类大规模饲养蟒蛇,多是为了取其花纹鲜明的外皮,再贩售给欧洲精品大厂制成皮包、皮带等产品。在中国与越南等地,粗估约有4,000家「蟒蛇农场」,每年生产数百万条蟒蛇皮。该研究耗时1年,调查位于泰国和越南的两处农场,针对其饲养的近5000条网纹蟒(reticulated python)和缅甸蟒(Burmese python)进行研究。

农场喂给蟒蛇的食物,包括养鸡场不要的鸡和户外捕捉的老鼠等等,研究指出,这些蟒蛇的饲料转换率(FCR)平均为4.1,意指每吃4.1公克的饲料就能增重1公克,转换效率比一些家禽、牛,甚至蟋蟀还要高。作者之一的奥斯特还表示:「在完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牠们也能生存长达数个月,而且身体状态完全不会变差。」

图:有科学研究认为,蟒蛇剥皮之外也适合成为肉类来源。图为泰国Closed Cycle Breeding International的蟒蛇剥皮制程。 图/法新社

法新社也实际走访泰国中部一家蟒蛇农场「Closed Cycle Breeding International」,义大利裔的农场主马鲁奇(Emilio Malucchi)欣然接受蟒蛇肉作为替代肉品的概念,马鲁奇饲养约9,000条蟒蛇,他表示蟒蛇被剥皮之后,多数蛇肉只能丢弃或卖给养殖渔业。平常就会吃自家蛇肉的马鲁奇说:「这完全是浪费了。」

报导指出,蛇肉脂肪极低、口感近似鸡胸肉,是相当好的蛋白质来源,中国与东南亚也有吃蛇肉的传统文化,但国际社会多数仍无法接受将蛇肉视为日常肉品。马鲁奇认为:「问题就在于蟒蛇肉没有市场,我们需要教育人们有这种可能性。」

世上主流文化中,蛇类都是容易引发人类恐惧的生物,流行电影工业当中如《大蟒蛇》(Anaconda)系列电影、《飞机上有蛇》(Snakes on a Plane)等等,更经常将蛇类描绘成含有剧毒、攻击性强或是阴狠恐怖,恶兽形象深植人心。或许正因为如此,此篇研究与相关报导公开之后,全球各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都跟进报导,其中多数引用法新社此篇文章,无论以中文、英文或日文搜寻,许多网友反应都是感到恶心或排斥,纷纷表达「先不用,谢谢」。

然而,若细究原始研究和报导却能发现,蛇肉环保与否的比较基准,在于养殖蟒蛇的碳排放量较少,以及饲料转化成肉的比率更高,因此「蟒蛇作为更环保的养殖肉品」的概念,其实是奠基在非常多条件之上,考量到目前仍欠缺相关研究,要得出此一结论还太早,更因媒体层层转译必然有所简化,许多前提被忽略之下,不经意形成夸大嫌疑。

图:泰国蟒蛇农场负责人马鲁奇,介绍自己养的蟒蛇。 图/法新社

现今蟒蛇农场多为取蛇皮制成皮件,蛇肉多半只能丢弃。 图/法新社

▌蟒蛇养殖的优势

首先,该篇研究调查的对象,仅限于体型最巨大的网纹蟒与缅甸蟒,但被称为蟒蛇(python)的物种共26种,仅有少数可长到4、5公尺以上,大多数蟒类的肉量并不够;研究和报导所指蟒蛇「一胎可产下50至100颗卵」繁殖潜力强,其实也仅有特别大的蟒类个体才会产出上百颗蛋,多数蟒蛇产卵数仍低于50颗;且蟒蛇性成熟需时3年之久,比猪、鸡等禽畜长得多,发情与配种一年仅能一次;不过相较于禽畜适合繁殖期只有数年,蟒蛇却可能连续繁殖20年以上,拉至长期来看仍有潜力可言。

该研究推荐将蟒蛇作为替代肉品,最主要论点有二。第一是蟒蛇的饲料转换率(FCR)为4.1,约等于肉猪,而且幼蟒在第一年成长快速且「吃多长多」,只要确保食物供应量够大,1至1.5年就能宰杀。第二,蟒蛇经常出现「拒食」行为,若环境不佳或身体不适,动辄就会拒食超过20天,甚至长达100至200天,而由于蛇类为代谢速率低的外温动物,不须时时保持身体高温,拒食期间每天平均只减少0.004%的身体质量(约0.16公克),比起一般禽畜等内温动物,蟒蛇即使没进食,能量耗损也堪称极小。

研究作者奥斯特与纳图许还表示,因为蟒蛇习於潜伏以突击猎物,可以长期待在较小的空间里,也能长达一个月不喝水都不至于死亡(尽管在此研究中并没有剥夺饮水),因此「比起其他禽畜,比较不须担心动物福利问题」。

研究认为蟒蛇的饲料转化率很好,繁殖上也有优势,还能忍受极端环境。 图/法新社

▌养殖执行难度高?

然而,由于「蟒蛇肉上桌」掀起许多讨论,国外已有不少关注环保的媒体对此进行更深的调查,特别针对养殖的可能性来讨论。例如蟒蛇为肉食动物,必须以小型哺乳动物或禽类为食,若没有就近的淘汰禽畜或大量捕捉的老鼠可供喂养,饲料取得并不容易;《新科学人》采访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研究员萨琳(Kajsa Resare Sahlin),她即指出,捕捉害鼠喂蛇乍看很环保,却可能让邻近社区更没有动力消灭鼠患,恐怕对环境卫生无益。

此外,喂养蟒蛇时也需有人仔细看顾以免拒食,饲养员的安全风险也高,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相当密集,不利于大规模养殖。而所谓不进食、不喝水、狭小空间等极端情形,都会影响到蟒蛇的生长速度,若视牠们为肉畜、期待牠们快速成长至可屠宰尺寸,就不可能以此为常态。

英国《卫报》访问澳洲詹姆斯库克大学动物学家施华兹可夫(Lin Schwarzkopf),她也指出,蟒蛇虽成长快速,但生长条件不如想像简单。她举例:「蟒蛇需要自由调节体温,必须给予牠们冷区和热区,这要规模化是很困难的,而且花费相当昂贵。」

原生于东南亚的网纹蟒和缅甸蟒,最适饲养温度落在25至34度之间,就连台湾的冬天都稍嫌太冷,遑论纬度更高的地区。而若温度不够稳定,蟒蛇饲养空间就需要冷热分区,并不完全如研究中所称「对空间要求不高」。纳图许接受《Fast Company》采访时也承认,「你不能在纽约或威斯康辛州(养殖蟒蛇)。」

总结来看,养殖蟒蛇若要成为「高效率」肉类来源,前提条件相当多,最经济的方式应该是让「现有的蟒蛇农场」能够贩卖蛇肉,研究中提到蟒蛇身体约82%都可使用,除了低脂高蛋白的肉质之外,还有蛇皮、蛇油、蛇胆等,只对已有食蛇文化的国家较为有利;蟒蛇农场的地理位置也须位处热带,并且能稳定取得淘汰禽畜或鼠类作为饲料,否则就须研发营养齐备的肉食性饲料,而后者恐怕并不容易。

施华兹可夫说:「我需要知道更多关于供应链的资讯,才能说这是个好主意。」

研究认为蟒蛇可以忍受较差的环境,但如此可能不符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图为蟒蛇农场内卫生堪虑的饲养空间。 图/法新社

▌极端环境的应对方案

有观点认为,推广养殖和食用蟒蛇肉亦是减少浪费的方式之一。例如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逃逸的宠物缅甸蟒早已成为外来入侵种,在当地繁衍数十万只、造成严重生态危机,佛州抓不胜抓,因此近年也有人提倡要将被移除的缅甸蟒入菜。部分讨论中,还有人提到可将被移除的其他泛滥动物喂给养殖蟒蛇,以达到最大利用,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两种作法都建立在「已出现生态危机之处」,应用到其他地区并不实惠。

原始研究和法新社报导也指出,蟒蛇提供的是一种弹性选项,适合对抗因气候变迁而加剧的环境挑战,但所谓的「更环保、更永续」,指的是相对畜牧业而言。现代畜牧业所需土地面积、粮食饲料以及用水量都极大,牛羊又会排放极多的温室气体,蟒蛇至少在这方面顾虑较小。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预估,由于亚洲国家生活水准提升及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到2032年全球肉类需求将上升14%。

长期在非洲南部做研究的奥斯特也认为,非洲民众经常面临干旱等天灾,蟒蛇优秀的抗旱能力就有助于存活率,让养殖者不至于血本无归。纳图许也认为蟒蛇低耗能的特性,面对供应链中断事件特别有利,他以COVID-19疫情举例:「农民的猪卖不出去,一直喂养成本又太高,只好将猪只安乐死。」

「当时我们就想,要是他们养的是蟒蛇就好了!」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逃逸宠物缅甸蟒已形成入侵种危机,政府疲于移除,因此有人提倡将杀死的缅甸蟒入菜。 图/美联社

根据奥斯特在社群平台LinkedIn自述,他的专精领域是寻找更能适应气候变迁的粮食系统,增加发展中国家贫穷人口的营养来源与经济收入。换言之,该研究其实是鼓励风险地区的人们,畜养更稳定、更不耗能的蛋白质来源,以便应对愈来愈难预测的气候灾难,而蟒蛇仅是研究者推荐尝试的新方案之一,在饮食和繁殖上稍有优势,但要落实到养殖产业的执行面难度,该研究并未纳入考量,更未考虑动物福利层面,具有误导疑虑。

尽管法新社的报导后半也阐述了气候因素考量,但在全球媒体采用外电的传播过程中,却因为一层层资讯筛选和篇幅限制,以至于多数只着重前半段「蟒蛇如何适合养殖与食用」,更转化为「蟒蛇肉上桌」的吸睛叙事,忽略了研究者所着重的风险前提,也缺乏针对蟒蛇养殖条件的查证。

由此可知,研究所称蟒蛇作为养殖肉品的「巨大潜力」,其实是一种过于乐观的鲁莽推论,脱离了给订条件的科学脉络,只会造成更多民众对蟒蛇和养殖业的误解。诚如牛津大学粮食系统学者祖芮克(Monika Zurek)接受美国《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采访时所评论,探讨蟒蛇肉作为永续食物的可能性,这份研究是个好的开始,

「但还需要一大票各种面向的相关研究,在那之后才能说——是的,蟒蛇是个好选择。」

由于恐惧心理加上文化渲染,蟒蛇已是被误解最深的动物之一,如要真正善加利用,仍须更全面、更细致的研究。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