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地产巨头暴雷!负债85%,昔日“福建首富”家族荣光不再
地产江湖风云变幻,有人高楼平地起,也有人楼塌了。闽系房企作为曾经的行业翘楚,如今却集体唱起了凉凉。
融侨集团这个曾经喊出“三年千亿”目标的闽系老大哥,现在却深陷债务泥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事故”。
融侨集团
融侨集团辉煌的过去
融侨集团这个名字在福州地产界曾是金字招牌,1989年,印尼归来的“华商教父”林文镜以港资形式注资成立融侨集团,开启了它的传奇故事。
“一座福州城,半部融侨史”,这可不是吹的。从元洪购物广场到融侨中心,福州的城市天际线,刻满了融侨的印记。林文镜可不是什么“PPT”企业家,他是实打实地用钱“砸”出了一座城,90年代的福州很多标志性建筑都出自融侨之手。
林文镜
不仅如此,融侨的触角还伸向了上海、武汉、天津等多个城市,业务范围也涵盖了物业管理、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在那个房地产野蛮生长的年代,融侨像一头风口上的猪,业绩蹭蹭地往上涨。
2016年到2018年,业绩同比增长率分别是76%、64.8%、76%,2018年更是达到了792.2亿元。林文镜87岁高龄还能登上“胡润福建华人首富”宝座,因此,林文镜也成为了无数闽商的偶像。
融侨中心
然而繁华落尽之后,别管什么样的巨头都是一地鸡毛。
2018年,融侨喊出了“三年千亿”的口号,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它的脸。2022年,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融侨的业绩暴跌,净利润比2021年下降了惊人的7737.89%。更要命的是,融侨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85%,妥妥地资不抵债。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高负债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
近几个月来,融侨的资金链危机彻底爆发。9月中旬,融侨发布公告,承认无力偿还22.5亿元的债务。紧接着,融侨又被另一债权人告上法庭,追讨1.25亿元的欠款。不到一个月,融侨连爆两雷,被多家债权人追债,金额超过39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16.2亿元的未偿还贷款。
媒体报道
曾经的闽系老大哥如今却成了“老赖”,这反差真是令人唏嘘。
融侨的“故事”最终变成了“事故”,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福州融侨中心
融侨帝国崩塌的背后
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在市场繁荣时期能够带来高额利润,但在市场下行时期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融侨集团的案例,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融侨集团的“三年千亿”目标,展现了其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然而这种激进的策略,也为其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融侨集团
在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融侨集团凭借这种模式迅速做大规模。然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高风险的模式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业绩亏损,融侨集团的困境,正是其激进扩张战略的后遗症。
融侨和恒大一样,高杠杆扩张是罪魁祸首。融侨为了快速扩张,大举借债,疯狂拿地,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融侨集团项目
融侨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也是一大败笔,当行业周期开始下行时,融侨并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自救的良机,最后的多元化战略也未能奏效。
融侨虽然涉足了多个领域,但房地产仍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其他产业并未形成有效的支撑。融侨的案例再次证明,高负债扩张是一条不归路,稳健经营、风险控制和战略调整才是企业生存的王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融侨集团项目
融侨集团的案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倒下了,一些企业活了下来。这其中既有市场规律的作用,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他们都在提醒着我们,在市场竞争中,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未来的风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