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青春 书写失根的家族史
第45届时报文学奖颁奖典礼7日盛大举行,评审与得奖者在会前合影留念。(杜宜谙摄)
根据统计,台湾各式各样的文学奖有200多个,做为「元老」的时报文学奖,期许在传统中创新。本次第45届的报导文学奖,在各文学奖中首创锁定家族书写,除了首奖得主张蕴之,书写了父亲因越战而逃来台落地生根的故事外,更有以60岁之龄初登文学奖蔡仲恕的〈都是猪〉。
「台湾已经来到每个人都可以出来说自己故事的时候」。报导文学组首奖张蕴之表示,对自己而言,参加此次文学奖的意义就在于一份社会责任,试图与台湾社会对话。张蕴之以一席越南传统服饰「奥黛」走上颁奖台,她娓娓道出,父亲在越战后来台,母亲则是1968年香港暴动来台念书,「我从小其实非常错乱,在中华民国论述下,没有我们家的位置,很多同学问我是外省人吗?我好像是外国人吧!」
张蕴之说,等到政党轮替,开始喊「我是台湾人,我们要说台语」,她发现还是没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家不会讲任何一种台湾的语言,除了国语」,而所谓的母语教育,也没有把她的母语列入。
「可是据我所知像我们家这样背景的家庭,其实是非常多,大家从小到大,因为不是主流声音,所以都保持安静,这是有一点可悲的事」。借着此次〈走进父亲的越战青春〉参赛,她希望也许接下来的10年、20年,可以一同拥抱充满各式可能性的新台湾。
报导文学组评审杨渡指出,大家在读台湾史往往发现充满了执政者的谎言,但民众却在其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家族情感。「当我们书写家族历史,不仅是写家族而且是用自己的家族,去书写真实的民间的历史」。像是在伊期坦堡的纯真博物馆,其中保留的洋装、烟斗等小器物,都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作为今年最高龄,且是首次获得文学奖得主,蔡仲恕表示,自己是工程人员,但30多年来脊椎受伤只能长坐轮椅转而喜爱创作,如今已自水利署退休,虽也持续创作,但特别有感「写其他的故事没那么顺,写自己家族的故事反而是2、3天就完成」,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特别深刻。
作为小说组评审之一的林黛嫚则指出,「都说文学反映社会,台湾的创作者不断在各种作品里演绎我们社会的变化」。从本届作品中看到了时代,也期待每个创作者都带着地域性、时代性的特色,将新的创作生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