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VR、OTT掀起21世纪台版文艺复兴

实体舞台的突然消失,反而激发出更多文化产业与数位科技的应用革命。(图/远见提供)

疫情,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却也迫使更多团队,跨出数位转型的第一步,带来百花齐放的创新。疫后,台湾文化产业迎来的,将不会是黑暗期,而是新一波国际连结的文艺复兴。台湾如何不落人后,文化产业转型之道,《远见》为你全面剖析。

14世纪中期,黑死病肆虐,欧洲仿佛进入寒冬,人口骤减、百业萧条,人类文明看似将经历一场大崩坏,结果不然!

因为疫情,改变了原本的经济、政治、宗教、阶级等社会结构,反而酝酿出文艺复兴大爆发,一直延伸到17世纪,文学、雕塑、音乐、绘画等大放异彩,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21世纪的今日,持续近两年的新冠肺炎,为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全球文化产业,更历经堪比永夜的黑暗。

剧场、电影院关门,实体展览、活动停摆,没有工作的表演团体、影视制播等产业人士叫苦连天。在台湾,整体艺文产业损失,高达80至100亿元。

然而,如同中世纪欧洲的反转,全球的艺术家、表演者虽然失去实体舞台,仍止不住大家的创意。

去年疫情期间,BBC〈Swan Lake performed in 27 bathtubs!〉影片中,响起熟悉的天鹅湖音乐。不过,画面中的芭蕾舞者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自家狭小的浴缸,随着音乐或躺或坐或卧,利用水、羽毛等道具尽情舞动,透过舞者的肢体,与影片剪辑、切割画面,呈现如同万花筒的视觉飨宴。

台湾的舞台剧,或是法国的博物馆、韩国歌手的演唱会,各地的艺术表演者,透过线上影音、虚拟实境、社群媒体等不同方式,让精采的表演仍旧继续。

实体活动取消,数位新舞台点亮希望

实体舞台的突然消失,反而激发出更多文化产业与数位科技的应用革命。疫情,不是敲响文化产业丧钟,而是吹起新一波「疫后文艺复兴」的号角!

这场全球文化产业的疫后革命,台湾也没有缺席。

「过去,我们一直在推动数位科技与艺术、表演的结合,但不少团队会因为陌生、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说,如今因为疫情,团队对数位科技的接受度提高,并愿意理解它是一种可能性。

疫情下,实体活动取消,不少艺文团体、创作者等转往线上,也让表演与艺术有更多形式,打破距离疆界,走向国际。从文化产业的数位尝试中,可以观察到「疫后文艺复兴」的三大趋势,以及台湾如何不落人后。

趋势1 线上化〉转往线上平台,数位剧场成新常态

疫情期间,观众最有感的事情之一,是人在家中,就能透过线上平台,看到各种形式的演出。例如,电影《哥吉拉大战金刚》《黑寡妇》在OTT同步上映,就连依靠实体演出的表演艺术,也纷纷转至线上平台,推出如数位剧场、线上展览等,俨然成为艺文展演新形态。

以舞台剧而言,最经典的莫过于今年6月,导演吴念真把制作的舞台剧《人间条件》系列六部作品,放到线上平台,限时免费提供观众欣赏,累积280万次观看,远超过一次现场表演的人数。

近日,文化部与两厅院也携手打造「艺Fun线上舞台计划」,邀请多家剧团与乐团,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演出。而且,这不只是因应疫情的短期策略,文化部长李永得说,期望线上剧场未来能长期经营,成为新的表演形式。

不只台湾,国外也有数位音乐厅、剧场的出现。澳洲墨尔本数位音乐厅,提供现场直播的音乐演出,而德国柏林黑贝尔剧院(Hebbel am Ufer),也决定发展「HAU4:线上剧院」,专门规划各种线上直播、数位展演,预计长期经营,都将成为台湾的借镜方向。

趋势2 虚拟化〉封城带动VR/AR发展,表演更重互动

为了因应疫情,VR(虚拟实境)、AR(扩增实境)等也加速发展。被迫待在家的人们,戴上VR就能在虚拟世界漫游,连甫落幕的东京奥运,都能透过VR,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比起单纯看直播比赛、表演、活动等,更具互动性。

不仅影视、展演能虚拟化,去年台湾更出现首场虚拟演唱会,未来,虚实并进、异地共演等,都将更频繁地走上舞台。

去年,美国知名艺术家KAWS的公仔作品Companion,因疫情无法实体展览,就透过手机App,运用AR方式,依旧能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纽约中央车站等地展出。

不少歌手、乐团,像是刘若英、五月天等,在疫情期间开线上演唱会,歌手毕书尽更开设全台第一个VR售票虚拟演唱会,让歌迷进入360度的虚拟空间,由歌手一对一唱给你听,提供完全异于实体演唱会的经验。

趋势3 全球化〉OTT串连全球观众,地区作品走向国际

随着影音作品串流化,OTT的订阅人数,在疫情催化下激增,Netflix累积有两亿的用户、Disney+也有一亿的订阅数,不管剧中人说的是哪种语言,只要故事说得好,就能在OTT上吸引到全球观众。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于国华表示,台湾拥有很强的创造力与说故事人才,但「我们要跟全世界人讲故事,就要用全世界人听故事的方法,」如何打开格局、锁定全球市场趋势,是接下来台湾影剧产业工作者的新挑战。

消费者体验、跨域人才整合,决定数位转型成败

危机不只是转机,甚至是进军国际的良机,但台湾能不能抓住疫后文艺复兴大商机,还卡着两道挑战。

第一道,是如何重新设计消费体验。

「我们该思考如何从一个内容经营,转变成产品经营,去重新设计整个消费体验。」文策院院长李明哲说,就像大众参观故宫博物馆,从作品观看位置、导览服务、移动动线,到出口处的纪念品店,都是一整套的观展体验,若转为线上或虚拟后,又该带给观众什么?

他强调,艺文表演与影视作品想转型线上化或虚拟化,绝对不是将实体原封不动转换媒介这么简单,要全盘思考怎么重新设计消费者体验,让创新出现在对的位置。

今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作品〈Dream〉,发想自莎翁名作〈仲夏夜之梦〉,将表演结合类游戏概念,搬到线上演出。演员化身为石人,带领观众穿梭在虚拟森林,石人在森林中舞动,中间会遇到暴风雨、蜘蛛攻击等,为线上演出带来更具互动、有趣的表演形态。

在台湾,现今许多线上剧场除了演出外,还有幕前花絮、演后线上座谈,未来若是加入网路商城,贩卖周边产品等,就是另一种全新体验;虚拟电影的演出,包含环境、设备的舒适度,以及播映场馆的建设,都与内容同等重要。

不过,世新大学副校长杨盛昱也提醒,线上化、虚拟化等呈现,并不是用来取代实体活动,实体演出也不是都要往这个方向发展,「不管线上或虚拟,都不是唯一,而是让文化、影视作品,能更有多元性。」

第二道,是人才与资金缺乏问题。

科技结合文化产业应用愈趋频繁,疫情更带动许多团队想大胆尝试,但创新需要的不只是设备和技术,人才更是至关重要。

当前文化产业的人才还不够多样,也很少跨域交流。李明哲说,过去大家想到文化产业,多是想到导演、艺术家等偏向创作者的角色,但就如同科技产业不会只有工程师,文化产业也需要延揽包含行销、管理、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人才投入,且转型和创新都需要资金。

科技变革,带动表演形式更加多元

今年文策院导入加速器概念,推动「文化新创加速推进计划」,帮助内容产业以企业概念建立商业模式,并鼓励科技业者一起加入,透过课程、业师咨询、资金媒合等,扶植多元的新创团队。

此外,所有投入者也能从整个产业链出发,思考内容产制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可以加入科技,带动产业升级,例如,大数据开发内容、消费市场分析等;当团队选定切点、跨入数位转型,或是投入创新应用,文策院再协力国发基金或相关计划进行投资,帮助产业大胆尝试。

科技推动、疫情加速,文化产业正快速变革,数位科技带动新一代的文艺复兴出现,使更多团队跨出第一步,文化内容与表演将更加百花齐放,未来,将有更多好作品与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

本文作者:邱于瑄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

《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