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感受欧洲对大陆复杂心态

吴士存是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取自网路)

吴士存是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厦门大学讲座教授。

吴士存日前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落幕。中国代表团、学者、议题和声音,时隔3年再次回到会场,既是一大亮点,也是利用这一具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安全论坛,阐述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和广结国际人脉的又一成功实践。

吴士存表示,慕安会是欧洲主场,主题是地区安全。传统上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这是他第四次参加慕安会,有别往年,新冠疫情在欧洲已基本翻篇,疫情及其负面影响几乎无人提及。

吴士存认为,慕安会已明显不再「中立」,未来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可能增加,利用这一平台发声的难度也相应增加。新任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甚至直言不讳表示,并不认为慕尼黑安全会议是中立的,而是「在这个国际机制中代表基于规则的政治」的组织。

吴士存指出,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美国将中国定性为「最大战略挑战」,欧洲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及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格局重塑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相对恶化背景下,如何就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对外政策、施政方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问题向国际社会「快速、有效、无障碍、无时差」式阐释、解读和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必要问题。

吴士存说,参加慕安会前,他随大陆全国人大外委会副主任傅莹率领的学者代表团访问柏林一些智库、媒体、外交政策协会和商会代表和学者交流,深切感受到德国社会各界对疫情后中国外交高官和学者主动登门拜访表现出很大热情和期盼,在交流互动过程,德方也一股脑地抛出疑惑和不解。

吴士存称,他建议大陆有关方面,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理解偏差及弥合分歧的诉求等,进一步增加交流机会视窗,通过选派资深外交官员、国际知名学者、科学家和企业家及其他有影响力和擅长国际交往与沟通的代表性人士,参加更多多边国际会议和各种形式学术交流,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质疑甚至不明真相的批评指责,以达到从民间到智库再到舆情舆论层面,消除疑虑、扩大共识、增进互信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