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说透人生真相:真正成熟的爱,就是“灵肉合一”
是否有这样一种爱,即使归宿不是婚姻,也能抵达永恒?
关于答案,史铁生书写的一句话很是贴切:“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想来确是如此。
过了而立之年,不求拥有年少时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求能遇见一人懂自己悲欢冷暖,少了感性,多了理性。
有人说明白得太晚,其实这般在岁月中沉淀的觉悟,早已被诺奖得主纪德写进小说《窄门》。
故事中的女主阿莉莎与男主杰罗姆是青梅竹马,年岁渐长爱意也愈浓。
但就在旁人都为他们送上祝福时,阿莉莎拒绝了杰罗姆的求婚,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爱情的圣洁。
对于这样的收尾,有人说是女主自欺欺人亲手毁掉了爱情,也有人指责男主错把偶像崇拜当做男欢女爱。
孰对孰错,或许不存在于爱情,但真正成熟的爱是怎样的?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寻得答案。
杰罗姆和阿莉莎算是青梅竹马,从小就一起长大。
不仅家庭环境相似,教育氛围也颇为接近,用世俗的眼光评价就是:简直就是太登对了!
只是,杰罗姆的爱过于摇摆不定,又给了阿莉莎一种错觉:他和妹妹走得很近,也许喜欢的是妹妹。
在这个阶段,阿莉莎就已然呈现了“圣洁”的倾向。
她身为家中长女,目睹母亲背叛婚姻,又历经母亲与人私奔,此后就对父亲和妹妹的幸福有了一种很神圣的使命感。
要先让他们幸福,自己再幸福。
也是如此,当她看到杰罗姆和妹妹谈笑时,就暗暗下决心撮合他们俩,结果妹妹后来却不如她意,嫁给了一个葡萄园庄主。
他人只觉是稳步推进人生,但阿莉莎却觉得生活失控了:
怎么自己给了喜欢之人爱的自由,他们就没能拥有幸福呢?
与其说,她是想维护与杰罗姆的柏拉图式爱情,倒不如说,是她太害怕失去了。
小说中呈现的爱的自由,就是杰罗姆一步步以完美人设标榜阿莉莎这个理想恋人,阿莉莎也意识到:
杰罗姆的爱,把她一步一步推向“崇高”的位置,生怕露出丁点不好,爱就会消失。
这般脱离尘世的爱,其实早已与自由无关,只是一种自我感动罢了。
借用书中一句叩问:
“如果没有信仰,你的生活态度会不同吗?”
大抵会有不同,但也是这点不同,让人无意中就误入深渊。
杰罗姆觉察到阿莉莎的退缩中,也试图找朋友讨教经验,怎么让对方接受自己。
但遗憾的是,阿莉莎拒绝了他的求婚。
理由是:不结婚,才能维持两人相爱的原貌与幸福。
而她口中描述的相爱是什么呢?其实没有婚姻的捆绑,两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往来,也只是通过书信。
即便文字也能传达情感,但把这就当做是相爱的过程,怎么看都有点儿脱离实际了。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而阿莉莎对杰罗姆说:“离你越远,我越爱你。”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我想,谈及爱情,其实想太多,或是顾虑太多,才会错过,幸福又从何谈起呢?除非在一开始,就不对幸福抱有期待。
就像一句话说的:
“一个人若是只追求幸福,实际上只能适得其反,最后会失去幸福。”
杰罗姆说:“为了与她在同一个高度相见,我单凭自身努力抬高了她。”
阿莉莎说:“你爱上的是一个臆想出来的形象。”
两句话足以说明,纵容最初是深爱,后面也在遐想中把爱转化成了虚无的意象。
杰罗姆觉得阿莉莎很美好,就用审视完美恋人的姿态对待感情;阿莉莎认为杰罗姆爱上的是无死角的自己,于是宁愿以生命为代价保持圣洁,也不远和对方结婚。
只追求灵魂的契合,而不愿步入生理性融合的尘世之爱,看上去就显得这不是真正的爱具体的人了,他们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好像就是透过书本都在告诉读者:“我俩是相爱的,但我们不能在一起。不在一起,才能幸福。”
前半句,在现实生活中倒是确有其事,但后半句的寓意,其实很难实现。
就像这部小说作者的经历一样,他其实和妻子就有些像男女主,但两人结婚了。至于结婚后,又隔着距离,倒也不是像书中一样要保持圣洁的爱。
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有耽美倾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
据说也是文学创作者。
可见,爱还真不是圣洁,就是按着尘世的剧本走,灵肉合一,爱就升温了。
纪德说:我在这篇“故事”里不遗余力地活过,倾尽了所有的德行,所以仅仅将回忆记录下来。
是啊,《窄门》这部小说,可以算是半自传了。
这部书看了两遍,今年第一本书就是看的这本,因为第一遍没看懂。
再看时,就发现这部小说的写法,还挺特别的。
多数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绪波动推进情节发展,在此过程中缺失的故事细节,作者则是以阿莉莎日记的形式呈现。
就有一种“书中书”的感觉。
毕竟也是深深打动过余华的作品了,喜欢可看,不然偏离喜好其实也很难读完看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