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器人不科幻 保台真正的解方
(图/美国空军)
日前有意参选总统的某科技大老板在座谈会上提出用机器人迎战共军侵台的构想,被某些人士讥为科幻。然而从军事专业观点,机器人迎敌并非科幻,而是未来的战争型态。
美军正在将XQ-58A「女武神」(Valkyrie)无人机装上称为「空中博格」(Skyborg)的AI,就是能够空战的战斗机器人,未来将担任F-35、F-15EX等有人战机的「忠诚僚机」。
去年11月珠海航展,中国大陆的军工企业展出十余款无人战斗车,有长约3、4公尺,配备机炮、飞弹,以轮胎或履带机动的大型战车,也有长度不到1公尺,只配备机枪的小型车辆。这些无人战斗车虽然引人瞩目,但因由人类遥控操作,只能以单车或数车型态参与小型战斗,无法形成大规模集群的战斗力。
然而目前美国与中国都不遗余力的发展自动驾驶与辨识目标的AI技术,一旦成功整合为战斗AI,就可以大量复制。将战斗AI晶片装进无人战斗车,就变身为战斗机器人。这些智能化武器可以群集作战,成为未来国军反登陆作战或城镇战可能碰上的对手。
AI操控的无人机就不一样了。软体可以复制,只要硬体造出来,就可以装上AI晶片形成战力,要打造5000架、5万架的机器人大军,是经费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看出关键了吗?要应对解放军12倍于国军的数量优势,战斗机器人是最佳解方。
解放军的数量优势,在台湾常被刻意忽视。某些观点认为,二战经验登陆需要有6倍兵力,国军有10万人防守滩岸,想登陆就需要60万;解放军没有能力同时载运那么多兵力渡海,所以无力登陆台湾。
但那是外行人的说法,把战术概念与战略概念混淆。战术上,在某个地点以传统战术登陆,或许需要6倍兵力,但战略上攻击方却只须选择一个地点,无须全面在每个滩岸登陆。然而对守方来说,假设有10个可能登陆地点,平均分配守军,一个滩岸就只剩1万兵力。攻方只要在某个滩岸集中6万以上大军就可形成兵力优势,而守方其它滩岸的9万守军,只能「呆」在各自阵地而成为无效兵力。这就是所谓的「备多力分」。
但使用战斗机器人就不同。例如「碉堡型战斗机器人」或「智能碉堡」;将这款能自动侦测,具敌我识别能力,只要发觉敌军登陆就能自动开火的无人碉堡部署在各个可能登陆的滩岸,就可以减少兵力浪费。等确定登陆地点后,再调动大量「车型战斗机器人」或「智能战斗车」,配合国军部队反攻。这位科技大老板参选人「来8万个兵就用8万个机器人去对打」的说法并不是科幻,是未来战争型态,也是台湾国防的合理解方。
未来战争将是人工智能武器配合人类战士的作战形态;美国以女武神无人机作为F-35忠诚僚机的构想,就谕示了这个发展方向。一架F-35并不是只指挥一架,而是4、5架由空中博格AI操作的无人机。如此一架F-35的战力,就增加4、5倍。中国大陆的发展虽不透明,但既已列入国防政策,全力投入智能化武器的研发,可以预期。
战斗机器人或智能化武器需要先进晶片以及成熟的AI技术。美、中都了解这些关键科技的重要性。这是为何美国要强力压制中国先进制程晶片发展,以及最近有意联合G7国家限制对中国AI企业投资的原因。
因而相对传统潜舰、战舰、战机、飞弹等高科技武器,战斗机器人将成为军事科技的「典范转移」,将能摆脱传统科技落后的限制,是台湾的机会。台湾造不出好引擎,也造不出好钢板,在传统军武科技例如潜舰与战斗机的制造上有受制于人的困扰。然而台湾却有世界最先进的晶片、最有效率的自动化制造以及相对完整的电子产业供应链,IC设计也并不落人后。
武器智能化是下一代军武的发展趋势,是军事科技的典范转移,美国与中国都全力投入。而相对被美国打压不能获得先进晶片的中国,以及制造成本太高难以大量生产的美国,台湾更适合发展战斗机器人。如果成功,不仅巩固台湾国防,还拥有自主产权,可以外销,打开台湾军武发展的新天地。台湾有很好的条件,欠缺的只是不受传统局限的想像力以及贯彻的决心。(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