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世界的舞臺 林智偉

因应团内「马二代」陆续诞生而打造的亲子游戏室 【图‧张晋豪】

【文‧张晋豪】

近年来「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简称FOCA)这个名字,在全世界的表演艺术圈打响了知名度,一个来自台湾的马戏团在短短几年内,走遍法国外亚维侬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穗节、日本濑户内创意马戏节等各国知名艺术活动,更拥有全台首座巨型马戏篷,举办亚洲最具规模的马戏艺术节。

2023年FOCA远赴欧洲参与法国外亚维侬艺术节 【图‧林智伟】

益民路上最皮的那个

这个马戏团的幕后推手,就是来自台中的林智伟团长。「小时候我住在大里,搬过几次家,因为我的父亲在我3岁时就离世了,所以妈妈扛起家中生计,为了能就近照顾孩子而『孟母三迁』,她曾在保龄球馆、邮局甚至育幼院工作过。」这样的日子林智伟不以为苦,更懂事地与两位姐姐一起分担家事,上菜市场买菜、挑水果、煮饭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爱打球的林智伟梦想着考进台湾体育学院(今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精力充沛的他十分顽皮,益民路的老摊商几乎都是看着他长大,对他的调皮捣蛋更是印象深刻。「以前我最喜欢的就是大马路口的甘蔗摊,几乎每周都会吵着妈妈去买一次!」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记忆,如同啃甘蔗般咬得辛苦却甘甜幸福,足见他乐天的性格。

1999年的921大地震让家住11楼的林智伟一家人在国小里住了3个月,靠着发放的物资过活。由于灾后家中负担雪上加霜,母亲决定将林智伟送往公费体系的学校就读,军校也成为选择之一,但最后他选择表姐也在里头念音乐科的「复兴剧校」(今国立台湾戏曲学院),那年他才小学五年级。

比当兵累的魔鬼训练

当同侪还在享受国小的快乐时光,林智伟却已在如军事化管理的剧校训练,每日一早就开始练习,过着规律的团体生活。周六下课后林智伟总是搭着客运回到台中,与妈妈吃顿饭、聊聊天,隔日中午再赶回学校收假。「当时我还那么小,当然会想家,但从小的生活让我养成了『既来之则安之』的独立思想,一切都靠自己拚,也感谢学校让我们拥有一技之长。」

林智伟坦言,剧校的训练确实辛苦,难度大约是服兵役时新兵训练的10倍以上,但也因此更加与同学们相知相惜,对于日后人际及沟通能力上,都有显著的优势,「我们团队里有超过10个人都是一起工作逾10年的伙伴,即使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但大家仍以团队发展为第一优先。」

来自云门的生命贵人

云门舞集40周年作品《九歌》中,林智伟因缘际会下进入舞团担任特约舞者,扎实的基础功与令人惊艳的演出,让林怀民老师赞誉有加。「那时我和好友们创立MIX舞动剧坊,更到法国等国演出,林老师知道我是来真的,就给了我许多建议。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告诉我:『我就是你爸,有问题就来找我!』我当下真的非常感动,更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COVID-19疫情期间,林怀民老师捎来一句「最近好吗?」的问候,林智伟向他报告:「我们所有人都留住,薪水也照发,一切都没问题。」在林老师的追问下他才坦言,跟银行借了500万元维持演员的生计,虽然随着疫情纾缓下有了几场演出收入,后续又陆陆续续地借款支撑团务。林老师马上以个人经验与他分析,并出面为FOCA募款,让他度过疫情难关。

站在巨人肩膀上冲刺

「大家都知道林怀民老师很疼我,但其实我每次接到老师的电话我都要倒抽一口气才敢接起来,老师也很常给予我刀口上的帮忙!」林智伟举例,创团初期马戏团缺乏排练场,但因为正在筹钱出国,没钱租借场地,时常在桥下或是团员校内的空间练习,2013年林老师主动告知可以出借云门的排练室,供FOCA于闲置时段使用。1年后,林智伟主动交出排练室钥匙,到社子岛租铁皮屋,成为他们第一个正式的专属排练场,「因为如果连排练场我都无法自己搞定,如何证明我们可以生存下去?」

云门的制度更成为FOCA 的效仿对象,「云门很早就以月薪制营运,我们也于2015年开始实行月薪制,今年已有27 位正职员工,明年预计扩编到35 位。」林智伟坚持月薪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团员不用为了下一餐烦恼,能够专注投入于团务及演出。「年底刚启用的新排练场有近500坪的使用空间,一年就要300万租金,更有超过15位行政人员,这样营运当然辛苦,但只要是做喜欢的事,这一切甘之如饴。」

创造台湾的马戏样貌

林智伟认为,近年来台湾的表演艺术氛围很棒,有别于以往只能在剧场看表演,现在各大小活动都有演出。而大家的视野受到网路、社群的影响,比以前更有国际视野了:「多数人认为台湾的马戏师承中国杂技,传统训练确实培养了『全才』的演出能力,但现在大家网路一打开,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演出、技术,国内外的人才交流也十分频繁,所以大家都能更专精自己的特长;另外,我们受舞蹈影响很深,在行政、内容、教育等层面都大量取样舞蹈圈,所以我们不必证明不一样,因为台湾的马戏就确实已有自己的样貌。」

FOCA拥有全台首座大型马戏篷,更打造8万人次造访的FOCASA马戏艺术节。 【图‧林智伟】

疫情期间百业萧条,但这段时间却带给林智伟一份礼物,那就是「时间」。虽然演出暂停需要借钱度日,但他利用这段时间检讨自己、团队,找回创团的初衷。疫情期间一位长辈影响林智伟很深的一句话:「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但带来快乐的人很少,FOCA就是带来快乐的人。」这句话也成为支持他们的动力,伙伴互相支持,担任彼此的导师,「因为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带来欢笑的角色。」

种下马戏的传承种子

十多年前台湾对于马戏,还停留在动物表演、太阳剧团这些既定印象,但其实特技演出早已进入剧场演出,也有详尽的文本纪录,因此林智伟选择走入校园推广马戏,花了3年的时间造访近400间学校,「学校是社会的起点,所以只要小朋友喜欢上马戏,自然就能抛弃对马戏的成见。我们并不针对表演艺术相关的学校去造访,因为我们不是去拉票,而是要让孩子认识马戏。」

林智伟不讳言,投入管理工作其实是痛苦的,一方面要舍弃舞台转向幕后,一方面要处理复杂的团务,且几乎无前例可循,如同拓荒者般花了很多精力摸索研究,但也因为曾是演出人员,能在策略、资源上的思考上更贴近需求。对于人才的培训也是林智伟的坚持,「有了各自的分工和稳定的薪水,能够减少沟通成本,增加研发的时间。这3年团员陆续结婚生子,已有10位『马二代』,这就是团务稳定的成果。我自己也有两个小孩,看着他们的笑容,这一切辛苦就都值得了。」

串联地方与世界对话

对于故乡台中的表演艺术发展,林智伟认为相当值得期待,因为市府、文化局投注许多资源扶持地方团队,FOCA也希望未来能与台中团队开启对话,进行更深更广的交流,「我和共同创办人、财务长都是台中人,我们看着台中进步繁荣,以前很多田地都已变成高楼,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未来说不定可以到台中发展!」

林智伟分享,未来 FOCA 会往三个层面发展「剧团」、「平台」、「教育」。首先剧团仍继续诞生更多的作品,打造出自己的作品特色,同时让年纪渐长的演员协助转职;接着是平台,每2年一度的FOCASA马戏艺术节,努力让全世界的马戏好手与台湾团队可以齐聚一堂;此外,教育工作也将继续推动,计划成立马戏学校,让更多孩子爱上马戏,开启对于表演艺术的可能性;积极的从不同的面向去触及不同的客群,每年投入 100 万制作《读马戏》季刊发送到全台各地据点,为台湾的马戏留下文献纪录,还特别向国外马戏从业人员邀稿进行学术的交流。

「是的,台湾也有自己的马戏团。」来自台中的林智伟正带领着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创造属于台湾的当代马戏样貌。

【完整内容请见《文化台中》第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