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送创作者站上世界残酷舞台

文/萧玉品 摄影/池孟谕

2018年底,「文化内容策进院设置条例」三读过关,首任院长由知名作家胡晴舫担任。向来低调沉静的她,如何走向喧闹的镁光灯,带领台湾的文化产业大步迈进?

有个古老的寓言是这样的。

荷兰乡下有个男孩,偶然发现水坝破了一个小洞,渗出海水。于是,他用手指堵住洞口,在那里站了整夜,隔天清晨才被经过的农夫发现。最终,少年守护了全村。

胡晴舫就像这个小男孩,想为台湾撑住一面墙,一边守护文化自主性;但一登上墙头,就能跃向全世界

台大外文系毕业的她,美国戏剧硕士,书写小说、散文多年,曾获金鼎奖图书类文学奖,著作多达12本。外界对她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作家,她也自认本命是写作,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文媒体执笔专栏20年。

然而,去年9月开始,作家之外,胡晴舫又多了个文化内容策进院(以下简称文策院)院长的身分。

向来低调沉静的她,开始挺身走向喧闹的镁光灯和红毯

「从现在开始,大家要习惯策院的身影,」在新加坡亚洲电视论坛活动上,胡晴舫说。

摊开行程表,她马不停蹄,前脚才出席KKBOX风云榜颁奖典礼,后脚又率团参加柏林影展,中间同步整理院内业务,并持续拜访文化界人士。

多元跨界资历成出线关键

过往,她是作家,只要家里冰箱有足够食物,她穿着一条睡裤,就能足不出户,但现在,她连洗衣服的余裕都没有。每天早上,她9点进办公室,接着就像陀螺般,直转到晚上9点。

胡晴舫笑称,她理解文策院在民间期待下成立,却还真没想到能忙成这样。

2018年底,胡晴舫辞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职位,埋首写作,直到去年6月,新书《群岛》出版,才刚完成长期处于忙碌下的自我修复,书还没打完,9月底立即走马上任。

消息公布,她的脸书涌进一片贺喜,「他们(文策院董事)就默默决议是我了,」原先就位列董事的胡晴舫,莞尔一笑。

文策院董事长丁晓菁指出,找胡晴舫担任院长,就是要借重她在国际文化事业与创投的经验,以及对国际大都会文化市场趋势的敏锐度

KKBOX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施盈良也认为,找跨界人才来带领文策院,是新鲜尝试,「至少态度更开放。跨界人能理解各领域遇到过的问题,有更多机会创造不同火花。」

翻开胡晴舫的经历,她其实不是太纯粹的作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她戏称。

打从念台大外文系时,胡晴舫出于对戏剧的关注,便到剧场工作,累积对社会、人群的兴趣

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拿到戏剧硕士学位后,胡晴舫决定返台找工作。

有意思的是,高举女权主义大旗的她,却被《花花公子》中文版杂志主动叩门,她应允后,不到30岁,就当上总编辑。1999年,香港开始对大中华文化市场产生兴趣,商界、银行需要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她便被延揽进香港创投公司。

这些跨界经历,让胡晴舫吸收到不少养分。她回顾,在《花花公子》,她跳脱原生家庭的中产阶级背景,碰到原本人生道路不会轻易出现的人;进入投融资市场后,她熬夜学看数据、报表,在北京、上海、香港间奔波,虽然辛苦,却养出一身技能。

2016年之后,她接下文化部驻港机构—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职务,负责推动台港间文化合作与交流。这是她第一次投入公共事务

任内,她促成国光剧团和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型演出,两场2000人位置的场子,破纪录售出九成票,成功商转《台湾月》活动。

要让台湾软实力被国际看见

那些移动的日子,养出胡晴舫新鲜的眼光。过去20年,她在香港、巴黎东京纽约等地穿梭,即使常回台湾、持续出版新作,却没有真正长住,这让她目光清明,将台湾看得晶亮。

她举例,许多人不会讲英文,却听英文歌,同样的,林生祥的客家音乐没人听得懂,一样有好多人爱听,「自由环境长出来的东西特别美好,边缘性是我们美丽的一部分。台湾能迎合主流市场品味,也能继续保持价值。」

她自承,这次接任院长,一方面得赶紧接地气,补足劣势,但也有些优势,「我有纯粹的国际观点。我和全球观众一样,是坐在纽约、巴黎、东京看台湾的作品。」

事实上,早在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公布施行后,文化部原拟设立财团法人文创院,但直到2018年底,文策院设置草案通过后,才开始快马加鞭地全速推进。

这段期间,邻近的南韩整合各种文化中介组织,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KOCCA),成功在国际间创造「韩流」。韩国电影《寄生上流》以非英语片之姿,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让许多人热切讨论,台湾能否产制出这样的作品。

「台湾绝对有实力急起直追,关键在资源有没有被好好运用,」贝壳放大创办人暨执行长林大涵,计划成立的投资型集资计划子公司天使放大,正在向文策院申请基金。他认为,文策院迟到总比不到好,台湾的群众募资比人家晚起步,现在也做得有声有色。

长期做为一名独立创作者,胡晴舫感同身受台湾文化工作者迫切面临的困境。「有本小说,压在我心里已经20年了,为什么写不出来?」胡晴舫反问。

产量固定的她很清楚,台湾创作者一身处手工业,前期IP(智财权)的孵化、开发,都得自己来,没有资金、没有后援,产业链相当破碎。相较之下,国外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一个作家一次可能就是三年,作家专心产出作品后,只要往后送,产业自有一套生产和贩卖逻辑。

打造文化内容产业生态链

而台湾产量不足,市场规模又有限,加上文化内容属无形资产。过去,观众人数、电影票房等资料难以被量化评估,导致投资方因为看不懂,纷纷却步,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胡晴舫不断强调,文策院要为台湾创作者打造健全环境,掌理100亿的国发基金,要扮演点火功能,带动民间投资,让创作者无后顾之忧产出更强壮的作品,能自行选择市场。

目前,文策院设立内容策进、文化金融、全球市场和策略研究处四个业务单位。

胡晴舫解释,内容策进处负责催生、扶植好IP。有了好内容,就交由文化金融处,以市场机制协助商转,媒合资金,有好的标的,国发基金也能投资。

全球市场处则将台湾的好内容,与世界接轨,文化部的商展已陆续转移至文策院,未来文策院一年要筹办超过20个展,包括影展、书展、授权展等。所有资讯会回到策略研究处,建立大数据资料库,产出产业调查报告,创作者也能据此产出好IP。

2月底,文策院与导演蔡明亮的《日子》,以及去年金马创投评选获奖的《气》《神人之家》等作品,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柏林影展,为台湾IP做各种尝试。

胡晴舫提到,电影《返校》改编自游戏,带书去影展、带电影去书展,都是新的可能,「我们鼓励面对市场机制,文策院就要送这些创作者上世界残酷舞台,之后就是创作者的事了。」

根据《201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台湾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已有26万人,超过台湾人口的1%,产值则从2016年的8265亿元,成长至2017年的8362亿元。

上升数字显示台湾文化产业仍具潜力,胡晴舫指出,应该有更多人进入这个产业,「我们要让年轻人愿意前仆后继进来,不是觉得在这个产业就没有前途。要拿掉他们的挣扎。」

毕竟,文学上成功如她,年轻时也曾经觉得自己被埋没,「不能只看台面上的创作者,其实还有更多人能做这件事,他们可能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或切口,」她分析。

未来,文化部就专做补助,文策院则负责投融资。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于国华认为,至今,台湾文化补助和投融资的两条腿终于健全。但他提醒,文化部和文策院要让补助与投融资相辅相成,「文策院未来的成功绝对不是国发基金100亿,而是这100亿外的更多亿,包括教育、人才等环节的完备。」

不论先前担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或是此次接下文策院院长,胡晴舫都有过犹豫,毕竟她人生的开创,都留在了写作,但父母总希望她能为社会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对于公共事务,我可能就像那位荷兰少年,扮演堵水坝的守护角色吧!」她说。

胡晴舫终究要回去写作的。但这回当了文策院院长,堵过水坝,或许五年后,当她再拾起那部压在心头超过20年的小说时,就能举重若轻了。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3月号:http://bit.ly/2vqfl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