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第二十条》唤醒大陆沉睡的正当防卫制度

张艺谋电影《第二十条》唤醒大陆沉睡的正当防卫制度。(新华社)

澎湃新闻8日报导,大陆龙年春节文件张艺谋导演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剧情主线讲三个正当防卫的故事:高中生打伤校园霸凌者、公车司机重伤调戏妇女的流氓、丈夫捅死催收高利贷的强奸犯。无独有偶,大陆最高人民法院8日在大陆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也以此为题,统计2021年至2023年间,大陆各地法院已对77名被告依大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宣告无罪。呼应法律人正唤醒冰冷的法条,温暖人心。

新华社报导,最高法《工作报告》所举「正当防卫」案例说,付某酒后夜间到马某家砸门、叫嚣杀人,马某告知其找错人并报警,付某不予理会并砸碎多片窗玻璃,马某持刀出门制止,付某与其厮打,马某手、背部受伤,付某被刀伤多处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法院认定马某属正当防卫,宣告其无罪。

报导称,从备案审查新规出台,到正当防卫制度的加强适用,从寻衅滋事罪的实践调研到网路暴力的司法规制,从呼吁律师权益保障到民企保护的立法行动,从醉驾入罪标准的提高到轻罪化时代的应对,从营商环境法治建言到司法公开的再出发,近年来,中国大陆这些具体的法治实践,不仅关乎公道与人心,还检验着法治底蕴和成色。

大陆澎湃新闻趁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策划「何以法治」专题,针对正当防卫制度,邀浙江大学数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撰稿。他认为,随着法治的进步,大陆司法机关逐渐开始认可,法律逻辑不应超越公众情理,但要尽量用情理去解释法律,要让冰冷的法条能够温暖人心。

澎湃新闻报导,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后,正当防卫制度再次跃入公众视野。

这一影片片名引自中国《刑法》第二十条,案情改编自社会热点案件「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其中发生于2018年8月的昆山反杀案,启动了司法实践中沉睡的正当防卫制度。

根据大陆《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正当防卫作为一种私力救济,在法治社会中是被严格限制的,只有紧急情况下,才能行使有限的私力救济。

近年来,正当防卫制度关注度日渐升温,司法机关也多次推出文件或意见,要求加强正当防卫条款的适用。

澎湃新闻报导,2020年9月,大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正当防卫的操作细则,其中明确了防卫过当应当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失」,二者缺一不可。

这一意见是有关正当防卫制度的第一部司法规范性文件,对于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提供了有效指引。不过,司法鼓励见义勇为的同时也在提醒公众,为了避免更大的恶,即使以暴制暴也需要适度。

如何判定具体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关乎着公道与人心。「法律人要做的是,用人类情理来化解法律逻辑的困境,让冰冷的法条能够温暖人心。」

高艳东在专稿〈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情理〉表示,法条「不法侵害」是机械逻辑,但如何判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却是情理问题。

他直言,在法律与情理冲突中,很多判决认为逻辑高于情理。因此,大量见义勇为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但随着法治的进步,司法机关逐渐开始认可,法律逻辑不应超越公众情理,但要尽量用情理去解释法律。

「现代法律人的任务,就是平衡情理与法律的关系。」他观察认为,近年来,中国暴力犯罪发案率稳步下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司法机关鼓励见义勇为,扩张正当防卫权,也在情理之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符合逻辑而在于遵循情理,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两者冲突时平衡好其中的关系,并将情理转化为法律,「平衡法律与情理是复杂的工作,也是现代司法者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