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巴勒斯坦 艰困的快乐
采收橄榄是巴勒斯坦人每年的大事,全家人在采收后会一起在橄榄园内吃简易美食。(时报出版提供)
《这才是真实的巴勒斯坦》(时报出版提供)
二○二一年四月以来,我的内心始终卡着一股强烈「罪恶感」,这些罪恶感常在我觉得快乐的当下冒出,给予重重的一击。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镇压手段在五月后愈来愈激烈,事情一件件爆炸开来,我几乎每天都处于挣扎、濒临崩溃与失控的边缘。我焦虑到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人传讯息给我,不断刷新社群媒体的消息,紧张到追着各个在巴勒斯坦现场做直播、拍影片的巴勒斯坦记者与人权运动分子的帐号;我害怕收到在加萨走廊(Gaza Strip)家人的讯息,但更害怕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没有消息,可能就是坏消息。
二○二一年五月十日起,国际主流媒体开始大篇幅报导以色列遭到驻点加萨走廊的哈马斯组织(Hamas)攻击,这些英文媒体的内容描述大多是这样:「以色列和管理加萨走廊的哈马斯政权开火『交战』,为了防御国家安全,以色列不得不向加萨走廊进行轰炸」。
以色列展开对加萨号称「自卫还击」的大规模空袭轰炸,前以色列总理班杰明.纳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十六日公开表示,以色列大型空袭的目的是让驻点在加萨内的哈马斯组织「付出惨痛代价」。加萨日夜受到轰炸,截至五月十七日,加萨共计至少二百人身亡,包括六十六名儿童,数千人受轻重伤;而以色列则有十三人身亡,包含二名儿童。
实际上,以色列空袭巴勒斯坦而成为国际焦点之前,紧张情势早已升温。以色列与哈马斯的纷争并非单一事件,若从短期背景来看,实质导火线有三。第一,归咎于以色列强迫在东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谢赫贾拉(Sheikh Jarrah)社区的巴勒斯坦人迁村;第二,在斋戒月期间对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发动武力攻击;第三,来自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长达七十三年的殖民军事统治与种族隔离政策。
谢赫贾拉社区位在东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一直都被视为未来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后的首都,然而,以色列政府坚称耶路撒冷为以色列不可分割之唯一首都,导致耶路撒冷的所有权一直是烫手议题。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后,超过七十五万巴勒斯坦人被迫迁徙、流亡成为难民,其中约三千名巴勒斯坦难民来到谢赫贾拉定居。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与约旦在一九五六年的协议下,这些难民家庭应于三年后获得土地拥有权,但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战争后,以色列违反国际法占领东耶路撒冷,除了谢赫贾拉社区外,许多巴勒斯坦家庭也不断面临随时被赶出家门的命运,二度成为无家可归难民。
二○二○年十月,全球仍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时,以色列法院毅然决然裁定,新入住的以色列屯垦居民,将「合法拥有」住在东耶路撒冷谢赫贾拉社区内巴勒斯坦所有的土地、房屋。共计十二个巴勒斯坦家庭突然面临被以色列警察与军队驱逐出家门,强制将家族自一九四八年就居于此的家园、土地「让」给以色列屯垦居民的境遇。法院甚至命令这些即将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家庭,需要支付二万美金的法律诉讼费给即将接手他们家园的屯垦居民。这些家庭与来自各地声援的巴勒斯坦人和人权运动者表示他们将坚守家园,不愿意搬家。二○二一年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一日间,以色列屯垦居民在军警的护送下进驻谢赫贾拉社区,以色列军警全副武装非法强制驱离当地的巴勒斯坦家庭,多名巴勒斯坦人被打伤、逮捕。当时联合国向以色列发出警告,根据国际法,以色列在非法侵占的东耶路撒冷进行强行驱逐行动可能构成「战争罪」。一直到今天,还有数个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家庭,每天受到屯垦居民与以色列警察的骚扰、警告,随时可能被赶出家园。
二○二一年五月七日是斋戒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穆斯林视这一天为最神圣的星期五礼拜,数万名巴勒斯坦人来到伊斯兰第三大圣地─位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进行朝圣礼拜。正当礼拜平静进行时,以色列军队突然闯入,不分男女老少,向巴勒斯坦穆斯林丢掷声光手榴弹、催泪瓦斯,扫射橡皮子弹。路透社(Reuters)报导,单这一天就有至少一百八十四名穆斯林礼拜者受伤,其中八十八名伤势严重。第一波武装攻击后,以色列军队并未罢休,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天天发生相同状况,更数次无差别攻击在耶路撒冷旧城内的巴勒斯坦民众。
此时,位在加萨走廊的哈马斯发声,要求以色列必须立刻停止在耶路撒冷圣城的暴力攻击,否则将发动还击。但以色列毫无停止攻击之意,于是,哈马斯发射火箭炮,以色列则还以连续十几天的无差别空袭轰炸,国际主流媒体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关注、报导。
即便巴勒斯坦民众手无寸铁,没有武器枪枝,但他们有的是尊严与不屈不挠的勇气。二○二一年四月到六月的抗争时期,每个巴勒斯坦人几乎手机、相机不离手,无时无刻将以色列军队的暴行在社群媒体上直播,传送第一手正确消息与影像。即使社群网路平台(如FB、IG)不断尝试压制消息,将这些直播或影片下架,但关掉一个,还有更多拿着手机站在前线的巴勒斯坦青年,年轻一代的声音已经不再单单仰赖主流媒体,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自由需要靠自己奋斗、争取。
由于这些自网路传出的第一手资讯,巴勒斯坦西岸、以色列各城市乃至于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声援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的声音,许多人民自发性发起的大型游行运动在各大城市萌芽,过去在主流媒体内销声匿迹的「巴勒斯坦之声」开始引起愈来愈多人关注,甚至连国际影星、名流与名模都在个人平台上声援巴勒斯坦,各种以 #Hashtag 串联起来的社群媒体力量渐渐成形。
愈来愈多人了解:巴勒斯坦不是在军事、行政、经济对等的状态与关系下和以色列「打仗」,这不是一场「战争」(war)或「冲突」(conflict),而是巴勒斯坦人自一九四八年以来,努力争取基本人权,以及国家自主、生存和独立权的反殖民运动。
在国际经济政治操作、主流媒体影响下,许多人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以「冲突」理解以巴关系的观念─包括在台湾的阅听众,这是需要时间慢慢解构的问题。单以二○二一年的事件为例,大多数西方主流媒体直到哈马斯向以色列投射火箭炮前,对以色列在清真寺攻击平民、违法驱离巴勒斯坦家庭一直保持沉默,而只在哈马斯攻击以色列后开始报导,更忽略交代以色列身为殖民政府的脉络,便容易误导本来就对这个地区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的阅听众。
再加上,哈马斯长期被以色列与欧美国家以恐怖分子建构起来的印象,也让巴勒斯坦人民起义运动被蒙上一层阴影。一旦仔细了解背后的历史就会知道,哈马斯约兴起于一九八七年,但巴勒斯坦的人民起义运动自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后就从没间断过,哈马斯还没出现前的每一个巴勒斯坦人起义组织无论使用什么方式抗争殖民,总会和恐怖分子画上等号。
写文章时,我已经预期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没有以色列的声音?」套句「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人权运动者的话─在以巴关系中要求「平衡」的声音,就像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时大喊:「大家的命都是命」(All Lives Matter)。冲突与战争代表双方有平等的武力进行杀戮,但拥有全世界数一数二科技军事武力,以及美国、加拿大各国每年金援数亿美金的以色列,与无实权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无武器的巴勒斯坦人,真的不能用同一把尺衡量,以巴双方不是对等关系,不能放在天秤上要求「公平」报导。
「公平」的准则由谁决定?难道,同时囊括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声音就可以称为平衡吗?那么,刻意不写出来的历史脉络、前因后果,是否就因此误导阅听众呢?
再者,恐怖主义由谁定义?如果你知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被列在美国恐怖分子名单,还会觉得这些定义绝对正确、黑白分明吗?
每一则故事都有一个视角,一如我们所知的历史,都是由特定史观所书写传续下来的。这不代表该视角正确或错误,但表示还有其他视角被刻意忽略,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资讯、知识和所认知的「事实」,是否都是这样靠着某一视角累积下来呢?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破除一些阅听众对巴勒斯坦的「刻板印象」。巴勒斯坦人世代经历压迫与暴力,但几乎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容,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人不得不心生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最艰困的生活里还可以正面而快乐?在那片土地上,我找到了答案。
许多人曾问我为了什么目的书写?我看到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问题,希望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反思的机会,我相信每个人读完后的想法与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都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答案。
王冠云/小档案
以巴冲突研究学者,跨国跨语言自由记者,作品内容横跨影像与文字,并见诸各大媒体。目前在加拿大研读传播与文化博士学位,研究主轴包含跨国女性主义、殖民主义与巴勒斯坦,在相关期刊与会议发表学术作品。
自大学主修阿拉伯语文学系,双主修新闻学开始,便一脚入了中东这块神秘土地。二○一六年完成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的传媒硕士学位后,决定直接赴中东火药库: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开启了与巴勒斯坦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