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无可救药”的悲观者给我们的决策忠告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思维的速度不代表其质量,放慢脚步,深入思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有个说法挺火

“你以为世界是个精密运转的系统

到头来发现不过是个草台班子”

理性的滤镜被打破

而丹尼尔·卡尼曼是那个率先扔出石头的人

3月27日

认知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去世

享年90岁

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说

“我们失去了一位我们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人”

但卡尼曼对人类决策偏差和直觉思维的研究

将长久地启迪世人

“一次误判”

1934年3月5日

卡尼曼出生在特拉维夫

(今属以色列)

他的父母是移民法国的犹太人

所以小卡尼曼的童年在法国度过

1940年

德军突袭法国

卡尼曼的生活随即陷入动荡之中

他曾说起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童年经历

大约是1941年底的一个夜晚

当时犹太人被要求佩戴

用来标识身份的“大卫之星”

晚上6点后要守宵禁

而小卡尼曼在朋友家玩过了时辰

于是不得不将衣服反穿

独自穿行在空无一人的街道

谁知远处有一名德国士兵迎面走来

当卡尼曼试图快步通过时

德国兵示意他过来

抱起他、给他一些钱

又向他展示了一张小男孩的相片

感慨地说自己有个差不多年纪的儿子

卡尼曼从此明白

人性是无比复杂而又丰饶有趣的

1944年

卡尼曼的父亲因患病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去世

二战和犹太人两个词重叠在一起

塑造了卡尼曼性格中敏感和悲观的底色

而这个侥幸没被击毙在枪口下的小男孩

最终成为研究人类决策的一代大师

竟是得益于德国士兵的一次误判

20岁时

卡尼曼获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学位

并在同年加入以色列国防军

随后

他被指派建立一套评估新兵素质的测试系统

卡尼曼发明的评估系统效果绝佳

被以色列军队沿用至今

它被称为“卡尼曼量表”

评估只需简单三步

1. 列出6个左右对某项岗位重要的指标

指标间最好相对独立

例如可靠性、熟练度等;

2. 每个指标按1—5分对候选人进行打分;

3.加总分数获得排名

这种基于简单标准化统计的评估

降低了面试官主观判断和第一印象的影响

使评估结果在预测准确性上显著提升

卡尼曼的工作

展现了心理学在决策制定中的潜力

“下金蛋的鹅”

27岁时

卡尼曼拿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

自此开始数十年学术生涯

他在1969年与另一位心理学天才

阿莫斯·特沃斯基结识并成为默契搭档

两人的合作模式通常是

卡尼曼提出一个未成形的想法

特沃斯基理解并完善它

两人以完全的相互信任

“共同拥有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鹅”

共同奋战的十余年间成果卓著

直到1980年代中期因分隔两地而渐行渐远

他们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成果是“前景理论”

理论指出

人们的决策不仅受预期结果影响

还受参照点影响

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是不对称的

这一理论颠覆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揭示了影响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因素

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2002年

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成为继赫伯特·西蒙之后获此殊荣的心理学家

可惜老搭档特沃斯基已于1996年病逝

诺奖的颁奖词是

“成功将心理学的洞察融入经济学

特别是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

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

“偏差”与“噪声”

斩获诺奖的卡尼曼

没有停止在决策心理学领域的探索

他在2011年出版《思考,快与慢》

又在十年后以87岁高龄出版《噪声》

这两部作品集卡尼曼思想之大成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决策错误由“偏差”和“噪声”共同造成

所谓“偏差”

指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的系统性误差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分别对应无意识的“系统1”和有意识的“系统2”

两种思维系统

系统1代表直觉的思考方式

它由情感、记忆等驱动

判断迅速但缺乏理性

系统2代表逻辑的思考过程

不易出错但费时费力

人们倾向于直接采纳系统1给出的结果

而在“偏差”的作用下

这些决策往往背离人们的最佳利益

常见的“偏差”包括

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等

例如锚定效应指人们在做决策时

容易受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比方说两个人谈判

率先出价的一方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成交价格

再如框架效应指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

往往引发人们的不同反应

举个例子

医生说一场手术的术后存活率为90%

或术后死亡率为10%

其实是一个意思

但采取前一种表述时接受手术的患者比例更高

卡尼曼认为

系统1的缺陷无法完全克服

人类始终存在认知偏差

而“噪声”则是影响我们决策的

不易被察觉的内、外部因素

卡尼曼说

噪声就像地下室漏水

它之所以能被容忍

不是因为它可接受

而是因为它一直未被发现

哪里有判断

哪里就噪声

例如给老板审核一份报告

敲开门之前

可能会悄悄问秘书一个问题

“老板今天心情好吗?”

老板的心情与报告质量无关

但的确可能影响他最终签字与否

这就是一种噪声

卡尼曼将影响决策的噪声分为三种

水平噪声、模式噪声和情景噪声

水平噪声指任何判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平误差

例如进行绩效考评时

一些主管天然比其他人更宽容

模式噪声指决策者的价值观和专业判断能力

例如是否投资某个项目

判断背后是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考量

如果说上面两种噪声来自个人的内在因素

那么情景噪声则是来自外部的噪声

例如阴天或晴天对招聘结果的影响

卡尼曼认为

我们无法消灭噪声

只能通过了解噪声的方式去降低噪声

从而进行更理性的判断

“悲观者”的建议

意识到“偏差”的无法克服和“噪声”的无法消灭

大概是卡尼曼成为“无可救药”的

悲观主义者的又一重原因

卡尼曼深刻地明白

世界上99%的决策和事件

都是人们在直觉驱使而非周密计划下造成的结果

他曾说

“我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由立场导致

你找不到比我更悲观的人”

但正如尼采所说

“即使人生在本质上是一场悲剧

也要有声有色地出演

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陶醉”

尽管对世事洞若观火

卡尼曼仍然致力于找出

让人们做出更优决策的方法

他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其实很简单

就是“认识到你时刻处于偏差之中”

一旦认识到这点

其实就已超越大部分人

不妨常常以自我怀疑的态度问自己

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确凿的数据或事实之上

还是只是个经不起推敲的假设?

接着

在进行关键决策时

尽可能地调动系统2进行慢思考

永远不要满足于看似正确的答案

卡尼曼说

“思维的速度不代表其质量

放慢脚步,深入思考

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而为了让系统2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应保持学习

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同时记得多寻求他人的建议

多搜集相互独立的观点

以拓宽思考维度

获得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今天

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动荡

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

价值观和舆论空前分裂

大概再没有比当下面临更多变化的时刻了

那么“如何在不确定性下更好地决策?”

上面这些看似平实的道理

是一位90岁的决策心理学大师

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忠告

参考资料:

1.90岁巨擘、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去世:人类从来不是一种理性动物,中信出版,2024-03-28,阿信

2.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我的一生,开智学堂,2024-03-28,丹尼尔·卡尼曼

3.昨天,丹尼尔·卡尼曼没有上热搜,但没有关系,2024-03-29,刘润

4.丹尼尔·卡尼曼:请珍惜你的“自我怀疑”,志锋头条,2024-03-29,志锋

*配图由midjourney生成

本篇作者|毕冉|配图|赵婕

责任编辑|徐涛|主编|何梦飞

买解读专栏送纸质报告

连续7年追踪新中产人群变动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