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股票該買嗎?施昇輝:財務報表只能幫你找到「不該買」股票

「买股票,是买公司的未来。」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也正确无误。但是,上市上柜公司依规定要公告的财务报表,能告诉你公司未来的经营绩效和算出合理股价吗?

投资人最关心的当然是股价。现在价格远低于合理股价,赶快买;反之,现在价格远高于合理股价,赶快卖。重点是「合理股价是多少」?

要算合理股价,先要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公司的「每股盈余」(EPS),一个是公司所处产业的平均「本益比」(P/E Ratio),然后把两个数字相乘。

财务报表既然是过去经营绩效的展现,至少可以让你了解这家公司的营收、获利,还有配息是否一直都很稳定? 图/本报系资料库

每股盈余看公司损益表的最后一个数字就知道了;本益比看证券交易所或柜台买卖中心的公告资料也是一清二楚。这么简单的数学,谁不会算?但是,为什么超过八成,甚至九成的投资人在股市都是赔钱呢?因为简单的数学不能解决股市交易中最复杂的人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每股盈余的意涵。因为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都是过去的资料,当你看到年报,已经是隔年三、 四月的事;你看到半年报,已经是当年七、 八月的事;你看到季报,也至少是次一个月下旬的事了。

但是,买股票是买未来啊!没有人提供「正确」的未来每股盈余给你,你就算不出「正确」的合理股价。即使公司依规定编制,请会计师审核而出具的财务预测,里面也有太多的假设和变数,每股盈余依旧算不出数学考试要的标准答案。

再者,财务报表揭露的过去每股盈余就一定正确吗?我只能说,它一定是「真」的,但不一定是「对」的。所有的计算结果都不可能是错的,但很多数字却不一定完全正确,有些是出于假设,有些是基于现实,无法查核。

哪些是出于假设的?我随便举两例,一是存货,二是营收。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业的产品周期都很短,或许某些产品半年后还放在仓库,就已经一文不值了。

但是,公司会假设这种产品半年后还可以卖半价,所以就不会把它当报废品处理,公司的获利就虚增了,每股盈余当然就不对了。产品究竟半年后还值半价或是完全没有价值,公司说了算,会计师大部分的时候不会有意见,毕竟他们对产品的专业知识一定不会比公司强。

再来谈营收。

为了美化帐面,公司或许会在年底拜托下游厂商先进货,让营收和获利的成长情形符合投资人的预期。若是真销货,还无可厚非。但有些不肖业者,可能先拜托下游配合进货,隔年再请他们退货,来虚增当年的营收和获利。会计师都不一定能查出来,更何况是阅读财务报表的投资人。

哪些是基于现实无法查核的?现在很多公司在海外都有转投资事业,有些极具规模,由当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签证,它们的财务报表就有公信力;但有些或许不大,没必要由当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签证,台湾又没有人力到当地查核,如此必然影响上市上柜公司财务报表的品质。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当然左右每股盈余的正确度。

要算合理股价,先要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公司的「每股盈余」(EPS),一个是公司所处产业的平均「本益比」(P/E Ratio),然后把两个数字相乘。 图/pexels

前面举的例子,至少不是恶意的,但有些公司可能还会在海外虚设很多假公司来向自家公司进货,创造假业绩和假获利,完全误导了投资人。只要这些假公司设的够多、够分散,没有达到前二十大或前五十大客户的规模,会计师基于重要原则,不一定能查得出来。

难道研读财务报表这种「基本分析」,在股票投资上完全没用吗?当然还是有一点帮助的。它没办法帮你找到「该买」的股票,只能帮你找到「不该买」的股票。

财务报表既然是过去经营绩效的展现,至少可以让你了解这家公司的营收、获利,还有配息是否一直都很稳定?以及各项财务比率是否逐年改善或成长?

如果既不稳定又持续恶化,这个经营团队当然不值得信赖,你就该把它从潜力投资名单中删除。

如果既稳定又逐年成长,只能先把它列入观察名单,但能否买进,还有很多指标必须考虑,例如是否拥有专注本业的经营团队、领先同业的技术能力,或是难以撼动的产业地位?

否则最好还是停、看、听,因为产业变化太快,以往的经营绩效并不足以保证未来也能一样。

本文摘自《年年18%,一生理财这样做就对了(全新修订版)》,天下杂志 2020/08/31版

退休理财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