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挂证”乱象应击碎背后“供需链”
为进一步打击工程建设领域“挂证”乱象,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干活的没证,有证的不干活”,这一乱象在诸多行业尤其是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整治多年却久禁不绝,近些年甚至还催生了“考证热”。要从根上铲除这一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与工程质量安全的“毒瘤”,还应破除“挂证”背后的供需链条。
“挂证”乱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证书挂靠供需市场。工程项目招投标对企业都有一定的资质要求,拥有足够数量的资质证书可以提高企业竞标的竞争力。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要求,需要名下有足够多的持证专业人员,但因直接雇用持证专业人员的成本较高,于是企业便选择支付相对较低的费用来“挂证”,而在实际施工中使用成本较低的无证人员。
“挂证需求”的存在,产生了畸形的“挂证供给”。近年来,考证挂靠渐成一门生意,成为部分人获取不当收入的途径,他们可能并未从事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工作,但为获取挂证的报酬,便考证后再将证书挂靠出去,坐享其成。更有部分持证人员,为获取额外收入,非法将所持证书以租赁的方式交给一些单位使用,实际并不在这些单位供职。此外,企业对“挂证”的庞大需求,还滋生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挂证”的中介,从而使得“挂证”这种不良行为变得畅行无阻。
“干活的没证,有证的不干活”危害巨大,给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所以,“挂证”乱象必须整治,而整治,则应针对证书挂靠“供需链”逐一击破。
应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企业资质和施工现场的“联网”审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注册、使用、变更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让“挂证”行为无处遁形。对发现的“挂证”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在工程审验资质环节,相关部门可适当调整企业资质评定标准,降低对证书数量的硬性要求,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业绩和技术实力,从而引导企业从追求证书数量向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引导企业认识到依靠“挂证”维持企业资质不可持续,应通过内部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和储备真正有能力、有证书的专业人才。
中介在“挂证”链条中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对从事“挂证”中介业务的机构进行严厉查处,取缔非法中介,切断“挂证”的中间渠道。在发证源头,应严格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发放管理,提高考试的专业性,确保只有真正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获得证书,并加强对证书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证书及时予以撤销。
“挂证”乱象是一个行业长期依靠潜规则运行的表现,破除潜规则,除了业内和监管需要出重拳,还应辅以社会监督手段。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挂证”线索,积极抵制“挂证”获利行为,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
(张晨)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