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学了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比起赚钱更该学会的人生哲学

文/孙太 图/幸福文化、达志示意图

「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尽头,将如何选择过这一天呢?」「只要你学了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米奇.艾尔邦(Mitch Albom)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书里提到的主人翁墨瑞教授是米奇在大学时代最亲近的教授,毕业后十几年完全没跟教授连络,多年后再见面时,教授已时日无多了,于是两人相约每个星期二都要见面,米奇发现教授即使面对着死神一步一步的逼近,却依然对生活依然保有热情和幽默感,这点便开始融化他原本世故且冷漠的心。于是米奇为了筹措恩师的医药费,将教授传授的人生智慧集结成册,最后才有这本书的出版。

其中《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这段对话,让我深感动容,引用一小段跟大家分享。

教授表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没有人把这当真……,你要知道自己会死,并且随时做好准备。……这样你在活着的时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较投入。」

学生问:「你怎么可能随时做好死亡的准备?」

教授说:「我每天想像有只小鸟儿站在我肩头上,问着:『就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我一切都准备好了吗?我是否问心无愧?今天就是我死去的日子吗?』事实上,只要你学了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

「只要你学了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这句话,让我想到《终极假期》这部电影,电影里的女主角乔治亚是一位胖胖的百货公司员工,被误诊罹患绝症剩下四个礼拜的寿命,当时还不知道实情的她决定放下一切,为自己勇敢的活一次,如果今天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度过余生呢?

这部电影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鸣,所以看了好几次,每次都被感动到热泪盈眶,若遇到难以抉择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怎么做我的内心才会感到平安,不留下遗憾呢?」。我相信多数人若知道自己的死期,未必会选择替公司卖命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吧?

《死前会后悔的二十五件事》作者是位安宁病房的医生,在陪伴至少一千位临终患者度过肉体煎熬的同时,选择开始纪录许多病人,临终前的心情和遗憾,最后以大数据的方式,统计出最多人感到遗憾的二十五件事,其中包含健康医疗、心理、社会生活、人际、宗教哲学、来不及对所爱的人说「谢谢」等六大面向。

由此可见,多数人若能提早知道自己的死期,那一定会努力尽可能不留遗憾,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和满足,无论是选择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述说情意,或感激至亲好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陪伴,又或是是跟乔治亚一样,散尽家财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多种各式各样的角色,负起相对应的责任。以我自己为例,我必须负责的角色,除了是一位母亲、妻子,同时还是一名作家、学生、读书会主领人、还有肩负社会责任的KOL(Key Opinion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这几个身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虽然许多书和电影都不断在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却很少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经过这几年的修炼和学习,我发现,这其实是有一些方法的,并且深刻地体会到,唯有刻意练习且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微调、才有机会迈向愈来愈幸福且平衡的人生。

. 脱去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2023年底因为摔断腿而在家休养,被迫取消期待许久的义大利之旅,那段时间我的心情down到谷底,对人生也开始有了许多反省,想起《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本书,作者李开复在罹癌之前,借由自身优异的表现,在许多享誉国际的公司上班(苹果、微软和Google 等),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打乱了人生的步伐,如日中天的事业就此停摆,开始接受一连串的治疗,过程中他问自己:「这一场大病,把我推到生命的面前,一次次的质问:脱去这些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些什么?」

过程中,李开复深刻体会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说的:「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后来他不但出书,还拍了: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的纪录片,只希望能借由自身的体悟,去唤醒更多人有意识的关心自己的健康和人生。

透过上述的阅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让我不由得感慨,很多现在过不去的心结,在死亡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诚如《与成功有约》提到「以终为始」这个习惯,作者要我们时时思考:「你希望在丧礼上追述你生平的人,怎么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们在你身上看到怎样的品德?」

让我深刻体悟到那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当生命即将凋零,我相信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还在办公室继续加班替老板卖命到最后一刻,因此,在此想希望你思考,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你会希望自己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呢?

书名:《最美好的投资》

作者:孙太

经历:《存股轻松学》系列作者。

孙悟天存股-孙太(粉丝团)版主,本身拥有美国催眠师证照。从小出身贫困,国小时就开始利用暑假打工帮忙分摊家计,国中毕业展开半工半读的生活,16岁开启理财之路、20岁存百万,拥有20多年投资经验。

出版社: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