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賴清德應在古寧頭看到未解的內戰 而非台獨的源頭

今天是古宁头战役75周年纪念日,总统赖清德一早就到金门主持追思祭悼典礼,并与老兵等相关人士握手致意。记者蔡家蓁/摄影

赖清德风尘仆仆亲自飞到金门主持「古宁头战役75周年追思祭悼典礼」,然后在藉与参战官兵及眷属午宴前致词,阐述他对这段历史的政治意涵。他说,古宁头战役,是国军保卫台海和平的第一场胜仗,阻止了共军的进犯,从这个胜利开始,奠定了往后安定的基础,中华民国得以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75年。

这句「中华民国得以在台澎金马落地生根75年」颇值玩味,意思大概就是中华民国已在台湾落了地、生了根,就该与它原生的土壤告别,从此归于这海外一嵎,结蒂生枝、瓜繁叶茂,彼岸尘俗烦事自不必再过问矣。

这有点像半个多世纪前,蛰居香港的新儒家代表唐君毅发表的「灵根自植」论,1963年他在《花果飘零及灵根自植》一长文中说,「能自作主宰之人,即真正之人。此种人在任何环境上,亦皆可成为一自作主宰者。故无论其飘零何处,亦皆能自植灵根。」

做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的整个致词稿竟未用「台湾」去指代他认定的国家,而是极其小心地都以「中华民国」、或「国家」进行表述;让人以为,赖总统终于走回中华民国的历史脉络了。

但真相当然并非如此。唐君毅主张灵根自植,是一种无奈的心境,是因为看到「大陆人民为马克思之思想所奴隶之可悯,台湾反攻未有期,海外从事民主运动政治运动者之四分五裂」,甚至以为,「纵然中共崩溃,亦不知河山如何收拾」;所以才认为,中华文化的花果无论落于何地,皆能在异地上长出灵根。那其中依然怀着一种遥远的期待,希望异地上长出的秀美花果,能有朝再飘回故国,并在已「不知如何收拾」的山河上,重植灵根。

赖清德却不做此想。首先,他植的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灵根。他的根是他就职演说时提及的「 1624年从台南出发」的历史。1624年,正是荷兰以热兰遮城为中枢开启统治台湾的殖民开端,亦即他的灵根,是深深向往着大航海时期自西方摇着帆桨到东亚掠夺的殖民者的精神谱系;故此,他所提起的古宁头,不过是已在此生息三百余年的台湾,又一次与中土的交战而已;而其军事上的胜利,已让台湾再次夺取了未来再在岛上生养数百年的政治权利。

古宁头战役的真正解法是:它是中国内战在两岸划海分治时期的一次经典、具象的展示;它表明了,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失去大片江山只能瑟缩台湾,这场战役仍然不失其为中国之内战的本质。这一内战的本质,并继续由与古宁头同时发生的舟山战役、及之后的东山岛战役、一江山战役与大陈岛撤退,以及更晚的823砲战,所共同辉映。

赖清德应在金门这一个只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小岛上,重新理解与感受:台湾并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启的,因为郑成功就是在金门启航,过了黑水沟后包围热兰遮城,将红毛的殖民者驱逐,让台湾复归汉土的。而台湾不可能仅凭一湾海峡就想永久脱离中国,也应是他二度赴金应该得到的领悟。

不过,值得鼓舞的是,赖总统毕竟正视了古宁头,当他亲眼看到了国共内战曾经的现场,也就目睹了中华民国离乱的挣扎与痛楚,并有了思索整体中国历史与发展的可能,从而得到两岸不应被外力左右重新走上战争,而必须以数千年积淀的文化深度寻求政治解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