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习马会 重点不在第三岛链

(图/美联社)

习近平访欧,各方瞩目的是习近平与马克宏的异地重逢,能达成什么令人意外的共识。关于此,西方基本不看好,而在东亚,大家将眼光放在法国于太平洋的属地上。有无可能,被美国激怒的法国,会在这些属地上给解放军「方便」,好让北京直接突破第三岛链?

我不认为习近平会在巴黎谈第三岛链,甚至,这是一个北京认为很次要的议题。习近平想寻求的突破,更多是敦促欧洲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分开看待,切割处理。关于前者,俄乌冲突看似促成了欧洲团结,然而,在安全问题上,到底要不要继续「倚美」,欧洲内部并无共识。

关于后者,事关经济前景,欧洲意识到科技,工业的决定性影响。在传统汽车转型,AI,量子计算等未来性极高的领域上,欧洲人认为必须与中美三足鼎立。然而,光是荷兰政府无法抵抗美国对ASML卡脖子的问题,欧洲人就难面对此一事实——自立的条件是「脱美」。换言之,安全与发展,欧洲内部对此只有分歧的扩大,遑论共识。

由此,引导欧洲将安全与发展分开看待,是北京退而求其次的战略。德国与法国是欧洲核心,但这两个国家的对华策略都自相矛盾。

去年马克宏访华,中法都感到满意,但现在法国是最反对中国新能源车进口欧洲的国家。与之相反,萧兹前年访华,中德都带着些许遗憾道别,但现在德国却是最反对欧洲在新能源车上对中国闭关自守的国家。

先不论安全问题,我们从产业面看萧兹今年的访华目的。简单说,萧兹意在确保德国企业庞大的在华利益,这一点,北京给得起,也愿意给。

西方媒体刻意回避的事实是,在美国对供应链的暴力拆解后,虽有些外国企业为避险而离开了中国,但却有更多的企业选择加码投资于中国本土,当然是因为难以取代的大市场。德国奔驰汽车的全球销量,中国占40%。仅此一例,就很能说明现状。道理很简单,与其离开中国,这些企业认为管理风险的成本更低。德国跨国企业对中国「一往情深」,不是没道理的,务虚的人不会懂。但法国是另一个故事。

喊「欧洲战略自主」最大声的是马克宏,但操作中国杠杆以寻求脱美一途,却也做得不干不脆,瞻前顾后。对中国电动车进行不公平补贴调查的首谋,就是法国工业部门。中国大陆早在2022年底已取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现在的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取得全球产业优势,在内地的市占也已超过50%,电池成本被管控到不可思议的低,不是因为补贴,而是因为创新。中国的低制造成本与创新能力,才是欧美害怕的层面,而不是补贴。

以汽车行业为鉴,我们基本能看到欧洲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想站在中国肩膀上谋发展,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身段,只好学美国,在安全问题上鬼打墙。

习近平是否能说服马克宏,至少在发展层面「同向而行」,关键在于中方在经贸上能给出多大的让利,马克宏体面话很会讲,但要的就是钱而已。但若只是要钱,对北京而言都是小事,怕就怕欧洲不但要钱,还要命,收了钱还在安全问题上紧挨着美国将中国往死里打,两面套利。

终归一句,中方希望欧洲实现战略自主。习近平愿去法国,基本上一定能达成若干合作共识,问题只在于习离开法国后,最起码的友善能维持多久。

法国在新能源汽车问题上若能捐弃成见,向德国立场靠拢,那么可说这次的「习马会」斩获颇丰,否则,中欧还有漫长的荆棘路要走,而欧洲的损失肯定比中国大。(作者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