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70年代《十字路》法兰岑探索人性
强纳森.法兰岑透过越洋连线,在书展与台湾读者分享写作心境。(台北书展基金会提供)
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以小说《修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强纳森.法兰岑在台北国际书展以连线直播方式,与台湾读者分享自己的最新小说《十字路》,此书被《大西洋月刊》评为法兰岑至今最好的作品。
《修正》出版后遇上911事件,在当时人心惶惶的美国成为话题,畅销300万本,20年后的全新长篇《十字路》则是重返1970的后嬉皮年代,以一家六口各自面临生活问题、信仰崩坏、寻找救赎的故事,也捕捉了美国70年代在宗教、族群、性别、音乐、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变化,从而理解美国理想至此于十字路徘徊。
法兰岑表示《十字路》是花26个月写成,而他的写作总是规律地每天早上就到工作室,在写完日记后便开始修改前一天的小说,并展开新的内容和进度。
法兰岑表示,「一周7天,每天都写5到10个小时」他也表示写小说十分耗费心力,全靠规律以及「完全保持漆黑」的工作室,让他全神贯注。
书名《十字路》源于主角罗斯年轻时就心仪的蓝调传奇音乐人罗伯‧强生的一首歌〈十字路蓝调〉,法兰岑表示这个小说确实写到很多相关的音乐背景,但自己很小心选择书中描绘的音乐,「很努力避免那些大家想到70年代就耳熟能详的音乐,因为故事的重点不是怀旧氛围,而是几个人物的生活。」
写金融海啸、911曾有热烈回响,而《十字路》却回到70年代,法兰岑笑称:「喜欢待在70年代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不是川普,可以不用想他当总统时的事情」,此外他表示以写作而言,写当代有很多的时事提供素材和养份,但自己想尝试回到从角色出发,写出让读者会想读的故事。
相应于70年代的崩坏、变化,法兰岑不讳言当代在战争等情境下,人们的道德处境更为复杂,但他坚信「人最大的价值是善良,也许世界不会因此被拯救,但我相信善待彼此,世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