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争首笔碳交易 政策宣示

中钢表示,公司是高雄在地企业,碳权交易所也设在高雄,中钢若拿到第一笔交易具有象征意义。图为中钢董事长翁朝栋。图/本报资料照片

中钢抢国内首笔碳权交易

台湾碳权交易所22日正式启动交易,中钢有意抢头香争取第一笔交易,规划购入500吨碳权,价格约在每吨5~15美元。中钢表示,公司是高雄在地企业,碳权交易所也设在高雄,中钢若拿到第一笔交易具有象征意义,但买500吨其实不多,未来也会视情况再买进。另一家大厂烨辉则表示一直有购买碳权的规划,但要看碳权交易的机制是否完整。

碳交所8月在高雄挂牌,第一笔交易即将在22日出现,中钢早早表态有意抢头香拿下第一笔交易。中钢过去就已曾购买海外碳权,手中握有的碳权超过400万吨,这次积极达成买国内第一笔碳权交易,被认为具有政策宣示的意味,中钢董事长翁朝栋则表示并无所谓的政策压力,而是与中钢积极发展碳中和钢品有关。

翁朝栋指出,中钢积极推动生产碳中和钢材,与政府法规及CBAM并无直接关联性,透过发展碳足迹管理计划,再将结余之排碳量以碳权抵减,达成碳中和宣告。

另外,以碳权抵销钢品排碳量目前并不适用于欧盟CBAM的碳税抵减、或免缴碳关税。但以产业观点来看,碳中和钢材有助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且碳中和钢材和现有的钢材产品的品质与强度都是一致的,碳中和钢材更友善环境。再者,愈早投入碳中和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愈可洞见未来市场脉动,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中钢透过与下游客户共同合作示范产制碳中和钢材,使得原本只在中钢生产出来的碳中和线材或碳中和钢卷,再出货给下游客户加工生产碳中和扣件或家电用钢品,将碳中和效益延伸至终端客户,进而成为商场可以选购的商品后,这样更能贴近一般社会大众,建立消费者采买低碳商品的意识。

翁朝栋认为,碳交所设在高雄,中钢更是高雄在地最大的企业,若中钢能取得第一笔碳权交易,对高雄、中钢来说都具有象征意义,这次欲购买的500吨碳权主要是要交由中龙出货热轧给盛余钢铁,生产碳中和钢品。

此外,《气候变迁因应法》已明定国内碳权使用的用途,企业可将此国内碳权用于法定事项之抵减,例如扣除排放源需被征收碳费之排放量或总量管制后抵销事业排放之超额量,中钢将会视实际需求评估是否再购入国内碳权。

烨辉则表示,也会评估购买碳权,不过主要业务为钢品的加工,实际碳排并不多,且目前包括碳费怎么收、买多是否可以卖等机制都还不明朗,因此暂时还不会出手,但公司确实有购买碳权的规划,也相信这将会是未来趋势,也乐观看未来碳权交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