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工商界示警台变孤儿

台湾首批碳权12/22将上架交易,工商团体指出交易有3大「不能」,提2建议接轨国际。图/本报资料照片

工商团体对国内减碳措施相关看法

COP28落幕,台湾首批国外碳权也将在22日上架交易,工商团体为此发声表示,碳交易有三个不能,包括不能减明年开征的碳费;不能抵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碳关税;不能抵国内减量效益,甚至国内的减量效益也不能拿到国际相抵。台湾恐因此成为「减碳孤儿」。

碳权交易即将上路,工总号召各产业成立「碳中和联盟」,并启动「工总碳盘查标签方案」服务会员厂商。工商协进会也特别委托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进行专案研究。

过程中,工总、工商协进会发现厂商普遍有「减量效益能否为国际承认」及「碳权交易能否扣抵国际碳费或碳税」两大质疑。工总指出,在《联合国气候变迁架构公约(UNFCCC)》下面设有《联合国碳抵消平台(UNCOP)》联合国会员的减量成果这个平台上是相互连结,「我国的减量成果,如果无法在这个平台上有连结,你的额度就是孤儿。」

工商团体也指出,对国内的减量成果是否能被国际承认,「政府没有给明确的答案。」碳交所22日虽然将上架首批国外碳权,但却有三个不能,包括不能减明年开征的碳费;不能抵CBAM的碳关税;不能抵国内减量效益,甚至国内的减量效益也不能拿到国际相抵,「显然与大家期待的不同,现在业者只能吞。」

工商协进会指出,在国内减碳空间有限下,如果我国无法参与国际碳权交易,会提高产品碳足迹成本负担,而碳成本逐渐成为企业选择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碳风险管理需求下,产业将重新思考全球布局,而碳成本又与碳费、碳定价、碳权交易是环环相扣,很难切割处理,因此要有完整的长远规划,否则很容易沦为「减碳孤儿」。

工商团体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不论是碳定价、碳费还是碳权交易,都应有完整配套并可接轨国际;二是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碳权交易所及认证组织策略联盟或合作,尽快进入国际碳权交易所的生态系,确保我国碳权交易系统符合国际趋势。

对于工商团体的忧心,环境部表示,目前世界各国都还是希望达到国内「实质减碳」,因此对于他国碳权都不认为可以抵换国内碳税或碳费,但若未来国际间认可国际碳权商品可以抵减国内碳费或碳税时,台湾会跟进采取与国际间一致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