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成立碳权交易所 不可忽视的几个要素
工商社论》
蔡英文总统于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夕,宣布台湾将成立碳权交易所,消息一经宣布,各界讨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多数讨论仍聚焦在碳价成本上,而许多业界人士也再次重提绿色通膨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情况一定程度地显示了,台湾社会对于碳排放议题的关注热度,仍是在延续工商业界近年来的碳焦虑。
不可否认,碳权交易所对于台湾往绿色经济转型将会带来一定帮助,但我们仍要呼吁,政府在成立碳权交易所之前,应该要考虑几个重点。
首先是碳交易市场的多边合作机制,由于温室气体的减量,不论在何处发生都会产生相同的效益,也因此碳交易的发生,注定会是世界性的。然而如何避免台湾在国际上遭遇的困境,也同样地发生在碳交易市场,这是政府优先需要考量的重点。过去台湾在碳交易市场的布局缺乏规划,仅以总量管制的政策手段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缺乏互信基础的前提下,未来台湾碳权交易所进行的碳权转移能否被课征碳边境税的国家承认,将会是该市场存在与否的最核心问题。这方面或许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尽管日本没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但仍在国际上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设立与合作,以利达成日本自身的减碳目标。因此,台湾若能与日本在碳交易市场的设立达成共识并加以合作,将能有效使台湾的碳权交易受到全球的认可。
第二点除了推动碳权交易外,更需透过多元策略来达成减碳目标。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之所以无法抑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正是归因于京都议定书缺乏对于开发中国家的管制手段。已开发国家为了达成经济成长的目标,透过在开发中国家设立低碳专案来产生碳权,但却疏于减少自身原本的碳排;而开发中国家则是缺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控管,尽管有低碳专案的设立,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仍不断增加。这两者相加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减反增。
这样的结果证明了碳权的交易只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却无法解决日渐恶化的气候危机。因此世界各国才会在2015年签署了巴黎协定,要求各国都要提出自身减量贡献(NDC),来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管制手段,因为唯有世界各国都能达成减量目标,才有可能抑制气候变迁更加恶化。尽管台湾并未签署巴黎协定,但若想达成2050的净零目标,碳交易仅能作为现阶段的过渡手段,而不是最终解方。
第三则是确保碳权专案品质,也就是专案的外加性。由于碳权的本质是补贴低碳技术的使用,而非加以变现的商品,因此碳权专案是否具有外加性就相当重要。所谓的外加性,是指碳权的产生必须是额外的,这意味着这些碳权专案所使用的低碳技术必须超出现有法律规定、技术水准,并且不具有营运上的经济效益。除了外加性,也要注意专案的永久性,过去碳权交易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多数专案,尤其是造林专案,在申请一期碳权后就将其砍伐,但由于查验证量能不足,无法进行实地验证,导致该专案明明已不复存在,却仍持续享受碳权的经济价值。在全台企业都因缺乏碳盘人才的此刻,若要成立碳交易市场,政府若未能补上查验证端的量能,很可能让台湾碳交易市场充斥着低品质的碳权专案,进而影响整体的减碳,甚至使购买这些专案的企业遭受损失。
面对2050净零的挑战,碳交易市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缓解企业的碳焦虑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仍要提醒政府,碳权交易仅是个转型期的过渡手段,加速减碳技术的投资以及在净零的前提下考量国家整体预算规划,才能真正落实2050净零碳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