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避免国际制裁 产业界不能轻忽减碳趋势

工商社论

美国总统拜登于2021年4月22日主持世界地球气候高峰会上明确承诺,美国将依循联合国巴黎气候协定」所设定的减碳目标时程,在2050年时能够实现净零碳排的碳中和目标。再加上欧盟已率先宣告全欧将可望在2030年就达到碳排放量较1995年减少55%的超前目标。受到欧、美两大经济体有关减碳目标宣示的激荡,一时之间降低碳排放量俨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最热门话题。除了许多国家领导人,也跟风式的回应将大幅降低碳排放量以达到气候目标,做为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中国,以及全球第二大燃煤消耗国的印度,其领导人也只能忙不迭地表态,承诺将会积极投入洁净能源的开发与运用。

尽管各国都已竞相表态,将积极发展绿能,透过减碳来缓解地球暖化问题。但即使各国对「巴黎气候协定」已经从过往消极甚至回避的态度,转为积极回应。然而,面对气候议题,从无知、漠视,转为有感、正视,只能算是踏出了第一步而已。紧接着则是要面对知易行难困局,规划推动可以知行合一的具体对策,而且还必须体认面对气候危机需要有与时间竞赛的急迫性。

论及各国竞相以积极发展绿能,做为落实减碳目标及解决地球暖化问题的政策工具,此一策略自然没错。但是根据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发布的最新报告,如果要达到「巴黎气候协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则一方面全球在清净能源的投资,必须在2050年前增加30%至131兆美元,让再生能源发电量扩大十倍以上,并伴随交通运具电动化数量增加30倍;另一方面则是在2050年前,全球的石化燃料消耗量必须大减超过75%,并加速限缩石油和燃煤的使用。也就是在未来不到30年的时间内,一方面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发展绿能经济产业链,另方面又得同步限缩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石化产业的产能,以及导引其落实产业转型

检视此一以绿能取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此消彼长趋势,对口头回应将加速降低碳排放量的各国领导人,自然也将成为其国家治理绩效的严峻而又无以回避的考验。一方面发展绿能经济,除了要用明确的政策、指标之外,如何筹措巨量的资金,以及相应完整的法律规范配套,在在都是执政团队必须加快脚步、超前部署的当急之务。而在另一方面,如何导引既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配合减排、转型,更是一项知易行难但却又非做不可的挑战。

没有错,各国的执政团队,面对此一具时效性而又不能只是自扫门前雪的「减碳转绿」工程,能否如期达标,不只关系到自身能否继续执政,同时也才能免于陷入因绩效不彰而遭到国际制裁厄运了。而相对的,一旦这个国家能够如期达到减碳目标,甚至还超前达标,则因而衍生的正向效应,自然也可以解读为是超值的投资报酬了。

除了在国家层次必须面对减碳议题,做出积极正向的回应之外,对于产业界而言,则更是无可回避的考验,以及千载难逢的商机。就前者而言,在积极减碳已经成为最新的全球共识和规范之下,不同样态的产业,自然也应进行盘点,检视整个的产销流程,甚至包括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业者,是否能在一定时程内达到净零碳排的目标。以免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受到主管部会裁罚,或者在产品外销时要承受高碳关税惩罚,而影响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消极的要有风险管控的意识与能力之外,就积极面来看,既然发展零碳排的绿能经济已经是全球不可逆的趋势,则站在产业界的角度,这不啻是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商机窗口。以金融业而言,近年来各家金控集团或是提供绿色金融商品,或是聚焦于绿色融资,乃至于发展出绿色投资的新经营模式,一时之间已经蔚为风潮,效应上则是开发出新投融资产品,以及带动绿能经济的落实。而其他产业自然也应针对各自的产业特性,找出可以与减碳、永续循环相结合的新经营模式。至于首当其冲高碳排放量产业,包括水泥、石化、钢铁、航空、运输业,面对未来的零碳排新时代,其实已经没有犹疑、观望的余暇。就如同铁达尼号面对横亘在前的冰山,再不转向也就谈不上有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