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非核」、「减碳」,那一个才是国际主流?

工商社论

在11月22日中选会截止登记,总统大选进入紧锣密鼓的最后阶段,面对每年冬天的空气品质不良,「2025非核家园」与能源转型政策,也成为大选前朝野政党的争论焦点。而与此同时,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11月25日公布「温室气体报告」(Greenhouse Gas Bulletin),秘书长塔拉斯指出,全球能源85%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只有15%来自核电、水力与再生能源。就此而言,究竟「非核」或是「减碳」才符合国际趋势潮流?

虽然世界气象组织此次是就温室气体浓度(而不是排放量)进行测量,但2018年的温室气体浓度却是史上新高,助长极端气候肆虐全球各地。由于正值12月2日到13日「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而如果要控制地球气温上升幅度在摄氏1.5度以内,则全球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维持零排放。「减碳」或甚至「零碳排」,无疑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

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订,到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乃至于去年12月在波兰举行「气候变迁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所通过的巴黎协定的纲领文件,要将全球的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摄氏2度以内。能够有大格局、大气魄的落实国际公约,法国做为世界公认的核电大国,要有减碳的具体作为,莫过于以移动污染源的汽车做为标的。法国政府去年11月宣布开征燃油税,以达到「节能减碳」和「减缓气候变迁」的政策配套措施,没有想到因而引发各国瞩目「黄背心」的社会运动,燃油税的政策嘎然而止。而最后马克宏提出「让人民有感」的解决方案则是针对贫穷与退休两大族群:提高最低工资100欧元(约新台币3,500元);以及每月养老金低于2,000欧元(约7万元)的老年人不必纳税。而明(2020)年最新的配套则将是针对离开法国机场的班机乘客开征18欧元(约630元)的「环保税」,并将之用于挹注污染较少的交通运输。

德国政府这几年的「节能减碳」成绩单亦乏善可陈,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电费高昂;更新汰换陈旧电器的补助诱因不足;以及基于前两者,不要「肮脏」能源对于经社地位居于弱势的民众、以及对某些地区的选票,有其在社会阶级与政治考量之深层因素。

至于美国,前任的欧巴马和现任的川普总统就有完全不同的政策思维;欧巴马在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川普则在今年11月5日已经启动需要一年的缔约方退出程序,并将在明年美国总统选举完的隔日(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政治的考量,可谓昭然若揭。另外,以横越美加、全长1,900公里,美国境内长达1,400公里一路从加拿大到德州的输油管兴建计划为例,前总统欧巴马在2015年2月动用否决权,封杀由共和党提出的「基石XL油管(兴建)法案」(Keystone XL Pipeline Bill),川普则在2017年3月批准该案,以创造就业机会与改善能源安全,但该案却在去年11月被联邦法院法官挡下,原因是未能充分说明为什么要解禁,而且必须解释如何减缓对气候变迁、野生动物、文化资产所造成的冲击。

从前述可知,虽然美国总统因为政党轮替而有南辕北辙的能源政策思维,但就算是民主党的前总统欧巴马也并没有要推动「非核」政策,而和法国与德国政府一样是致力于如何达成「减碳」,以减少温室气体浓度飙升对气候变迁造成的不利影响。

再看尝试控制全球气温升高的国际公约,强调「减碳」或「零碳排」,是着眼于要减缓地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则「干净」的能源包括核能水力与绿能;对于能源转型而言,只有「能源分配比例」的问题,而没有「只要绿能,不要核能」的问题,况且,绿能和核能,何者的供电更加稳定,也早有科学上的根据。

蔡政府「非核家园」的「再生能源(20%)、燃煤(30%)、天然气(50%)」配比,后两者有高达80%的能源,无助于「减碳」与「零碳排」。事实显示,「不要核电」、「不缺电」、「不涨电价」、「没有空气污染」的所谓「三不一没有」,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存在。而欧美国家的先例,可以看出能源转型政策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环保政策,而政策执行所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更是当今欧美国家领导人无法承受的困境,我国执政当局实应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