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不要让疫情的延续,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破口!
在第三级防疫警戒不断展延的期间,「我没有生病,只是不健康而已」,是一个值得政府重视的重大议题。
「政治人物不能同时解决所有重要的议题,但是政府必须要如此」。防疫警戒的一再延长,意味着更多在行政院纾困4.0与精进方案之外,嗷嗷待哺的家庭与国人,不能出门工作赚钱,或是在自家/店面营业。如果加上,更致命、传播速度更快的变种病毒株之入侵,男女老少出门聚会/聚餐、逛街、旅游、运动,都受到显而易见的限制,而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们,也只能待在家里极有限的空间里面。冷冷清清的街头,门可罗雀的店面,代表着民生经济的不振,意味着大家对于病毒的戒慎恐惧,又何尝不是「心理影响生理」、「生计受威胁,生活受干扰」的开端?!
再次延长到7月26日的第三级防疫警戒,迫使国人必须面对「没有生病,但是生理和心理,都并不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政府无可回避的课题。
首先,不平等,是源自于「(政治)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从疫苗施打的优先顺序中,引起诸多争议即可窥知一二,例如,高居第二类优先名单的政府官员。其次,除了直接「打疫苗,顾生命」,普罗大众要的并不多,日子过得去就好。但是,随着第三级防疫警戒的展延,许多人连「顾肚子」、日常生活都无以为继,而无庸置疑,这当然也是政府的责任。最后,如果在夏天旅游旺季,民生经济活动也正常的运行,而且年底前,大多数国人能够打到疫苗,有幸得以进入后疫情的时代,则将是政府必须「超前思考,综合部署」、广度和深度都更复杂的另一个开始。
早在1991年就有两位美国学者提出「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该概念架构包括:经济社会、种族文化、以及广义的环境状况。更进而言之,基于年龄、性别、以及遗传体质的天生因素,将会慢慢向外形塑出,每个人的日常作息习惯和生活形态,然后得以与外界连结成为社会和社区的网络,像是: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教育和职场环境,还有失业、饮水、卫生环境、健康维持、照护服务、居家住宅、农业和食物生产及其供应。
就此观之,防疫警戒逐渐因地制宜,根据疫情发展而分级或「微解封」,甚至进而「常态化」,则除了很多家庭和个人无法受惠于政府的经济纾困措施,从而有生存的难题,全体国人在防疫警戒期间,无论是日常生活和职场工作的型态,还是居家环境与社交生活,都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旦因为看不到疫情结束的尽头,暂时停止营业而关门,连锁的厂商与店家受创后,或许还能够东山再起;但是,个人或微型企业,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但会大幅降低,对于有小孩的青壮族群、就算是「顶客族」而言,创业之后的关门大吉,在工作职场还必须面对中高龄就业族群,在薪资「降价以求」的激烈竞争。
由于直到7月上旬,流窜的变种病毒与疫情,还没有被完全控制,因此,政府的当务之急,莫过于处理好疫苗的取得和施打。就算在疫苗供应无虞、而且政府有能力做到每一个星期,可以施打100万剂疫苗的前提下,要达到群体免疫、以恢复正常生活的目标,以60%估计(还要再施打1200万人,需要12个星期,三个月)。简言之,在疫苗供应无虞、每一个星期施打100万剂疫苗的前提下,要达到完成二剂,60%群体免疫的基本门槛,或能够增强对变种病毒的抵抗力,我们需要六个月的时间。保守的估计,就是今年底前,恐怕也无法让全体国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除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所无可回避失业、贫穷的问题,社会阶级将因为「新贫」、「青贫」、「下流老人」的「回不去了」,不但影响生理的健康,心理压力在短期的骤然增大,害怕被社会蔑视、甚至认为已经被社会抛弃的心理疾病,也会发生在父母亲经济状况无以为继的在学子女身上,而这段长达一年多的期间,年轻学子「毕业,就是失业」的外在压力,在在都将使得整个台湾社会的集体焦虑感,像是在一个闷烧锅里面,人人受害,更重创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在一年半载的期间与其后,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将会是长期性,少则三五年,多则是人生就此一蹶不振,祸延子孙。像是「贫穷世袭」和「阶级世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人力/人才流动的顺畅,一旦慢下来、甚至停滞下来,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跨世代、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我没有生病,只是不健康」,这是后疫情时代,最重大的社会复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