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參與大外宣 無自主權仍傳達北京意志
中国大外宣行动从中央走向地方,不少地方政府成立媒体品牌与平台,向外国民众进行文化宣传和外交。学者分析,由地方偕同大外宣的政策方向没错,然而地方政府并没有自主权,仍是传达北京的意志。
据美国之音报导,6月初,中国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成立了「天津国际传播中心」,据官媒说明,这个中心「将派出十余路拍摄团队深入多个国家和地区,用镜头和笔墨挖掘,展现天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上的硬核担当」。
这是中国大外宣行动从中央走向地方的最新案例。
报导提及,自2023年以来,中国的「大外宣」行动有迅速从中央走向地方的趋势。2023年7月3日,深圳成立「深圳广电国际传播中心」;同年7月12日,江苏成立「我苏国际传播中心」;10月23日,上海成立「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今年1月16日,河北省成立「长城国际传播中心」。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立了23个省级的国际传播中心,用英语等多种语言针对邻国和外国受众进行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
报导引述英国诺丁罕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学者苏利文(Jonathan Sullivan)表示,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会集结所有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和设备,因此中国在省级地方扩大「大外宣行动」并不奇怪,过去争夺对外话语权很大程度上是中央负责的,但将地方力量纳入其中是「明智之举」。
英国公共外交学者任格雷(Gary Rawnsley)分析,中国开始认知不能清一色的对所有外国人进行相同的宣传,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为特定受众量身定制资讯是有必要的,「事实上,这些中心的传播内容非常注重邻国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任格雷举例,像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中央层级的媒体现在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制作涉及政治的新闻,而将不敏感、不会产生冲突的题材留给这些地方的国际传播中心,让他们更多地聚焦在文化、旅游、历史等方面。
华盛顿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Relations)资深研究员格兰奇克(Joshua Kurlantzick)观察,省级国际传播中心只是中国大外宣诸多尝试中的其中一个,「一个不行的话,中国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然而即便如此,任格雷强调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这些省内的国际传播中心并没有自主权。他们的报导将跟随北京为他们制定的规则」,而且即便中国进驻越来越多的平台,但「没有改变其国际行为传递的资讯,也不会改变人们所知道的中国境内正在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