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主导的smart为什么更smart了

2019年1月smart项目开始启动,2022年9月就交付了首台车型精灵(参数丨图片)#1。

也就是说,smart的团队仅仅用了3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款全球+全新车型的开发。

更重要的是:整个工程开发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德方则负责造型设计——这在汽车行业合资公司中以往并不多见,更别说2019-2022期间,整个团队需要面对极为特殊的环境因素。

3年半完成一款车,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极高效能的周期管控、成本管控、软件流程管控等等,更别提跨洲际的造型设计协作,也正因为克服了种种困难,smart的研发经验已经成为奔驰内部的研发范例。

我顺手查了一下,奔驰在2020年之前,一款新车从设计到量产的平均开发周期是58个月——也就是接近5年时间,然而从2020年开始,奔驰EQXX概念车从设计到完成接近量产状态并实际跑出超过1200公里续航里程——仅用了18个月时间。

奔驰表示,凭借F1车队经验及效率极高的开发团队,奔驰新车的开发周期也将缩短到平均40个月以内——这种优势将让奔驰在推出更多电动汽车的竞争中起跑就处于领先地位。

smart开发团队得到奔驰高度认可,除了这种在特殊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高效运转的管控能力之外,更在于目前smart交付的两款新车完全重塑了品牌在电气化时代的全新形象。

9月底,我在上海参加了一场名为“smart研发灵感开放日”的活动,与整个工程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做了交流。和这支“高效出奇迹”的天团沟通之后,才能更深入理解smart为什么会成为现在我们眼前的smart。

让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有两个。

一个是每当我们提出关于使用场景的问题时,包括smart品牌全球公司研发副总裁羊军这样的“大佬”也会非常耐心的倾听和追问,即便我并不是#1或者#3的车主,但他们也会问我“你在使用智能电动汽车的时候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细节?”。

每当听到一个有启发的点子或者是来自于真实车主的优化建议时,相关的负责人都会认真记录下来,这样的信息搜集,据说“每时每刻都在和车主的各种触点中进行”。

这种感觉我在和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的接触中很熟悉,更巧合的是,在9月初我参加过奔驰“创新星视野”科技沙龙,在沙龙上与研发团队工程师们的沟通,也是这样细致和接地气。

并非是纯粹我问他答的单向输出,而是热烈的、交互的、有温度的、每个人带着对于智能电动时代向往的交谈。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地方是工程师们的感性。刻板认知中,工程师都是严谨理性的代表,但是在smart开发团队的工程师讲解PPT的时候,我明显看得到他们对于车型所倾注的情感。尤其是在细致的体验和功能上,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技术和参数的陈述,更是对于使用者内心需求的敏感感知。

研发团队就像是把这些车当作是一份礼物,希望拥有者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拆开它,甚至是在“偶然间”解锁一些小彩蛋。

这就让smart不仅是一台车,更是步步惊喜的旅程。

我曾经写过不要纠结smart变大了,因为它的DNA中写的并不是“小”,而是“奇思妙想”本身——曾经在燃油时代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小小的smart,只是关于钢铁森林中,人类便捷出行体验的一种“奇思妙想”。

而今在智能电动时代,smart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继续发挥它的奇思妙想。这不仅是说更舒适更“大”的物理空间,更是借助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更高智能的“大脑”所发挥出的灵感体验。

毫无疑问的是,工程团队赋予了它几乎是无止境的可能性——smart目前共申请了超过1200项专利。而在2019年立项之初,当行业主流芯片还是高通820A的时候,smart就选择了极具前瞻性的高通8155芯片,确保了两款车型“上市即领先”。

最新消息则是,在智能座舱的2.0 时代,smart将成为全球首个搭载AMD V2000芯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这块全新芯片的算力相当于目前高端芯片骁龙8295的两倍。

在 AMD V2000 的加持下,2.0 平台的 smart 车型初步将适配 5G、AR HUD ,新的 smart 车型也将从 LCD 屏幕升级为 OLED 屏幕,提供更极致的智能产品体验。

而在目前的smart两款车型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行业首创的艺术UI设计、行业领先的3D UI建模技术以及行业首创的可编程音乐灯光秀。

可编程的音乐灯光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smart小确幸”。车主可以在APP上对灯光进行自由编程,呈现与众不同的、配合音乐律动的“灯光秀”。

当其他同价位高级智能电动车还在以固定形式灯光秀为卖点的时候,smart车主已经可以自己定制独一无二的场景仪式感了——所以“奇思妙想”并不仅限于单一功能点本身,更在于用户们在使用过程中,具备无限灵感的共同创作。

奇思妙想如果没有无限延展的灵感碰撞,那就不叫奇思妙想。

驾仕后记

和中国其他造车新势力甚至强势中国品牌的智能电动汽车不同的是,smart无疑拥有“生而全球”的能量。

中国开发团队所创造的不仅是“高效奇迹”,更是“高能奇迹”。

smart是国内第一个申请e1(德国)欧盟整车型式认证并获得型式批准的制造商;

是国内第一个(全球第八个)获得E1(德国)R155 网络安全VTA(型式认证批准)的制造商;

是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七个)获得E1(德国)R156软件升级 VTA(型式认证批准)的制造商;

是国内第3个获得欧盟GSR 2.0新法规整车型式认证批准的制造商。

smart所申请的超过1200项专利则覆盖了中国,欧洲,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022年,#1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完成了SOP,是国内首款获颁欧盟WVTA e1认证的产品。#3的中欧SOP则在今年已经完成。

目前smart成熟的量产右舵车型已经推出,以满足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右舵主流市场用户的需求。

而在安全性方面,#1早就已经达成E-NCAP和C-NCAP中欧双五星安全认证。

也就是说,smart的奇思妙想一开始就建立在全人类对电动时代内在需求的前提下,相比那些重点在国内卷的品牌们,smart从电动时代重生的那一刻,就具备比绝大多数品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果不是拥有无限可能、如果还有太多物理空间的限制,那就不叫奇思妙想。

所以我想从我的角度来解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smart为什么更smart了?

在一个公认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本身就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基因,赋予了smart独特的竞争力和强劲的发展韧性。

这种可能性和韧性,不也正是中国人所具备的特质么?

文|赵小查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