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长指陆经济用事实打破外界偏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长指陆经济用事实打破外界偏见。(大陆央视)
大陆《环球时报》11日报导,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声称「中国的经济繁荣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让个别外媒借机攻击中国是「攫取性经济制度」、「中国经济见顶」。长期关注阿西莫格鲁理论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受访表示,阿西莫格鲁在制度经济学领域有一定创新性,但其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和制度背景的局限性,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存在不少错误与偏见。
张晓晶指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证明中国制度优势,也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张晓晶称,阿西莫格鲁理论强调制度和历史的重要性,政治与经济互动,及「包容性经济制度」优点。他认为,具备法治、保护产权、高度竞争等特点的「包容性经济制度」是经济繁荣的前提。这些观点从一般性角度来看是成立,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让他得到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然而,将这种一般性理论应用于具体国家或制度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和偏见。例如高税收一般被认为是「攫取」,但这在北欧国家并没有导致经济停滞,反而实现了有效的财富再分配。这说明理论的普遍性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来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
在代表作《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等著作中,阿西莫格鲁关于中国的分析,包括对历史和现状的描述,都存在不少错误与偏见。
阿西莫格鲁将一些「包容性经济制度」与「攫取性经济制度」的定义和归因直接套用于中国,这种分析方法显然存在局限性。他的很多判断都是基于西方视角和研究对象得出的,这种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和制度背景的局限性,其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和社会。
张晓晶强调,中国一直推动开展全球科技合作,但却遭一些西方国家阻挠,影响像5G、「新三样」这样的中国创新成果走向世界,阻碍中国科技创新为全球包容性发展做出贡献。事实上,不只是「全球南方」国家,西方国家也需要中国技术。
在科技领域,西方评价中国相关政策存在明显双重标准。为了维护市场公平与保护消费者利益,中国在治理平台公司、反垄断等方面做的努力,与美国监管脸书、谷歌等相似,但中国的做法往往被歪曲成不包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