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怡居》就是这地方-淡水,走在前沿的宣导人-马偕(李庆平)

1872年3月9日马偕乘马龙号汽船抵淡水河口,当他看到淡水河两岸美丽的风景及内陆远处深绿的山峦,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就是这个地方。」从此他开始了28年的宣教生涯、创办马偕医院、牛津学堂。(翻摄自脸书淡水马偕医院/戴上容新北传真)

1964年我在淡水淡江文理学院读了一年英文系,在淡水上课之余,我走遍了这美丽的临海山城,那时没有高楼大厦,城里只有二、三条的老街,最高的楼房不超过四层。但因为是山城,居民依山筑屋,因而视野颇为宽阔,可看到淡水河对面的观音山,淡水河的出海口,及河里点点渔船,在这幽静的山城里居住,是一份享受。

我去过红毛城,那时还是英国在淡水的领事馆,1949年英国即与中华民国断交,但在淡水维持了领事馆,一直到1970年代才撤馆。也充分显示出英国在两岸之间,有其一定的外交手腕。

英国领事馆到下午三时左右,职员们皆在领事馆碧绿的草坪上摆着桌椅,喝下午茶。领事馆的围墙不高,在墙外可看到他们在悠闲的饮茶并享用点心。在当时台湾居民人均只有800美元的时代,英国领事馆人员的生活条件,至少高出淡水居民五倍以上。

另一件我所关注的涉外事,是19世纪末一位加拿大马偕宣道人,在淡水很有名,曾办过学校、医院。但当时我没有时间,进一步的研究马偕牧师对淡水的功绩。

1992年我从美国回台湾工作,在台北市,我看到现代化的马偕医院,后在淡水也看到设备完善的马偕医院。我想这应该是进一步了解这位加拿大马偕牧师(也是神学博士及医生)的时候了。

但一晃快三十年了,并没有去碰马偕宣道人的事迹。今年五月第二波新冠病毒在台湾爆发,政府劝导民众留在家中,最好不要上街,可减缓确诊的人数,也会逐渐的使病情消失。因而我有时间看书,我选择了看马偕牧师有关的书籍及上网看他的资料。

不看不知,看了以后大吃一惊,马偕这位宣道人不是寻常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马偕博士(1844,3,21-1901,6,2)出生在加拿大东部偏远的小镇(Zorra),父辈是来自英国苏格兰高地的移民。1866年他在加拿大Knox College研究一年的神学,1867年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进修,1870年毕业后,到多伦多长老教会工作,此时他即有到国外宣教的意愿。

不过当时加拿大长老教会国外宣教委员会的牧师们,希望他多做些准备。同年马偕即到他祖先所居住的苏格兰,在爱丁堡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进修,研究布道神学,及研究伊斯兰教及佛教。1871年他接到加拿大长老教授牧师 Rev.Professor MacLarenD.D.来函,国外宣教委员会决定向总会推荐他为第一位赴国外异教地区的宣教人。同年夏季他回到加拿大,被封为牧师,而派遣的地方是中国。

1871年10月19日马偕离开家鄕左拉镇前往中国,先到香港,再到汕头,最后他决定经厦门到台湾的打狗(即高雄)。1865年,英国的长老教会牧师即在打狗、府城(台南)一带传福音,但苖栗至基隆的北台湾尚无长老教会宣教人涉足。

马偕与府城的长老教会牧师们讨论后,他决定到没有传道人去过的北台湾传福音。1872年3月9日马偕乘马龙号汽船抵淡水河口,当他看到淡水河两岸美丽的风景及内陆远处深绿的山峦,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就是这个地方。」从此他开始了28年的宣教生涯。

1871年台湾尚未建省,日本军队入侵,发生原住民牡丹社事件,1872年清廷派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处理中日事件。由于英,法,日,美等列强在中国沿海通商并发展势力范围,使台湾的战略地位备受关注。清政府在牡丹社事件后,开始对台湾积极经营,并在1885年设省,派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马偕在此背景下,展开对北台湾传福音工作。他所面对的民众有汉人(闽南人、客家人)、平埔蕃、南势蕃、熟蕃、生蕃。他的传教区,南起猫里(苖栗),竹堑(新竹)、桃仔园(桃园)、中坜。北到谈水、艋舺、大稻埕、新店、三角涌(三峡)、南坎、新庄、五股坑、鸡笼(基隆)、南方澳、头城等六十个据点。

在北台湾传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1872年马偕在北台湾沿淡水河、新店溪及基隆河沿岸传教,以汉人为主,但汉人文化,习俗与宗教观念与西方人迥异。当向他们传教,甚至相处,所得到的是冷漠与敌视。马偕向平埔蕃、熟蕃传教也是被敌视,连住的地方也难获得。到生蕃所住高山区,他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因生蕃有猎人头的习俗。

马偕第一个教会设在淡水,第一个礼拜堂设在五股坑(今五股),1873年2月9日首次在五股坑为五位信徒受洗,后来他们皆成为他传教的助手。1872年至1901年,马偕从苖栗到鸡笼、宜兰、新店的北台湾设立了60间教会,培养了60位传道师,二位本地牧师,本地宣教妇24名,受洗者2623人,设立诊所60处。

为什么马偕会在北台湾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奠下传教的基础,他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1.他以传福音为终身职份,他效法新约使徒保罗的精神,把上帝的信息传到「还没有听见基督的地方。」

2.除了讲道,他运用医疗、教育的方式,为传教打开面对民众的大门,他在多伦多及纽约曾受短期的医疗训练,来到北台湾,他与助手到各地传教,也为病患拔牙,医治疟疾及痢疾。28年的传道生涯,他与助手拔了二万多颗牙,他可说是一位医疗宣教师。

3.他重视教育,1879年创立淡水马偕医馆(今马偕医院前身),1882年建立「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即今日的真理大学,「理学堂大书院」(今台湾神学院前身)。1884年创立淡水女学院(今淡水中学)。

4.他主张在北台湾传教,要培训本地神职人员,在1890年代,一位外籍宣教师一年费用是10000元美金,是北台湾本地十位神职人员十年的费用,北台湾长老教会是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马偕是一位宣教前沿的开拓者,他娶五股坑汉人张聪明女士为妻,共同为教会工作。有一项记录,1872-1879年他在北台湾宣教旅行,8年𥚃他在淡水家中只住过175天。

5.1871年马偕抵淡水,即开始学闽南厦门话,半年之后,他即能用闽南语传福音。他用本地语言与信众打成一片,充份的交流。

马偕深爱台湾,也留下众多的宗教遗产,更是北台湾教育现代化的催生者。但他在英年五十七岁时,即因喉癌过世,葬在他心爱的淡水,他的精神及为基督宣教的事迹,长存北台湾及淡水。

(作者为前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