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国家公园守护“中华水塔”

新华社西宁9月30日电(记者李琳海 白少波 李亚光)文大川希望让更多人用漂流的方式感受中国三江源的魅力,他说漂流让他认识了多彩而立体的中国。

33岁的文大川来自美国的一个漂流世家,2016年,文大川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合作,在玉树杂多县做起了国际漂流活动。“在澜沧江漂流时,你可以看到沿岸的山脉和神奇的丹霞地貌。”文大川说。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2016年4月,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也是目前试点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一只雄鹰玛多县扎陵湖上空飞翔 。新华社记者吴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的杂多县,在保护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综合因素影响,三江源草地林地范围急剧缩小,其中草地面积减少1389平方公里,荒漠面积增加674平方公里,每年向下游输送1亿多吨泥沙。湿地与水体总面积净减少375平方公里,相当于58个西湖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2014年1月,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

记者了解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12年来,国家在当地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183.5亿元。目前,这一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增水”效果明显。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对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区每年可向下游多输送近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水质达优良标准。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黄河大桥。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来自三江源头牧民和政府一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李晓南说,从去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相关牧民大部分从贫困户中择出,每户1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截至目前,园区共有9975名牧民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牧民“点成线网成面”构成的管护体系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赛文毛是来自杂多县年都村2社的牧民,如今她被政府聘为生态管护员。除了日常的巡护外,她还承担起森林防火、草原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牧民对自然心存敬畏。随着生态改善,雪豹等野生动物经常光顾南赛文毛和其他牧民的草场。“我一点都不恨雪豹。三江源是我们牧民的三江源,我们也是环境的受益者。每年到了虫草采挖季节,我会告诉周边牧民,挖了虫草的坑里要埋上几粒燕麦,这样草坯才能恢复得更好,我们要对自然心存感恩。”她说。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宝玉则神山。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今后,如何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使其能从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这是青海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需要下好的另一盘 棋 。”李晓南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三江源,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三江清流源源不断滋润华夏大地。”青海省副省长田锦尘说。

(原标题:中国最大国家公园守护“中华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