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廖志峰 捕捉出版人的流光

作家廖志峰写出版人的工作点滴,感叹中年最有感的就是视力不好。(范扬光摄)

《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允晨文化提供)

作为一名中年上班族,下班后的生活应该如何?允晨文化发行人廖志峰从杂志专栏和脸书文书写发展成散文《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写的是平时工作和作家们一起工作的经历,以及梳理个人生命史,他表示,作为中年人,目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视力不好」,这让他感到非常焦虑,而他所书写的逝水年华,也是对人生的回望。

廖志峰表示,书写或是阅读,都和他从小的孤独感有关,「我从小没有一定要到外面找别人玩,而是喜欢躲在阅读的世界里。」

写作出书的路径,不外乎参加文学奖比赛、积极写作投稿,争取发表机会,而廖志峰的路径较为特别,他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能写、要写,直到2012年《文讯》杂志邀请他写专栏,书写出版工作的相关回顾。

「当时两个月要交一篇稿,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要把稿件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本以为写着写着,杂志社会先喊停,但后来是我自己想先暂停,写作还要同时编书的生活,我认为一定要有取舍,出发点是想把事情做好。」

暂停纸本专栏,廖志峰较为放松,他将书写的习惯转移阵地到脸书,而这些文字也成为散文集的雏型,「我的出发点是分享,不打草稿,就直接在脸书的对话框上写,每天写半小时到40分钟,写五、六百字到一千多字,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廖志峰表示,直接在脸书的对话框上书写,和先使用文书软体打完再贴上,两种会有不同的思路和结果,「确实曾经有几次『悲剧』,没有存档,得再重新打字,但是在文书软体上先打好再贴上去,感觉不一样,我宁可贴上去之后再修改错字,这是难得的记录。」

廖志峰表示,中年之前没有积极写作,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特别要说的事,「那时对生命并没有更广阔的醒悟,一直在工作;而中年之后的写作是对生命的整理,想寻找一个新方向。」

对于「中年」的定义,或许可以从年纪作为分野设定,但廖志峰表示,对他而言,是身体机能的转变,提醒他中年的到来。

「有一次我和老板一起外出工作,老板请我将资料翻到特定页数,读内容给他听,当下室内有光线,但我就是看不到字,我一直转换角度,寻找可以读到字的光线,但还是很模糊,那当下我感受到自己的视力不行了。」廖志峰表示,他把视力视为一个讯号,告诉自己人生已进入不同阶段。

今年重新出版的《流光.散策:我的中年生活》,廖志峰新增了和前辈余英时、尉天骢、彭明敏等人互动的回忆,书写的是一代人的文化事物与面貌。

书里写的是与他人的往来。廖志峰表示,过去他不太愿书写个人事,而现在他会想要试著书写自家故事,例如:他小时候后悔的事,是在小学入学前,有段时光,他的祖父清晨都会想要找他一起去爬山,「小朋友都会想要贪睡,我曾去过一两次,但后来很常听到他叫我,我还是不想起来跟他去爬山,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和祖父关系疏远的开始。在我九岁的时候,他过世了,但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里,会一直想知道,假如那时我和他去爬山,我们会如何呢?」

廖志峰表示,人生一转眼就来到60岁,现在的他,想尽可能地真诚待人,并且在走路散步时,把浮现的灵光一一记下来,作为个人生命史书写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