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蔡元培会怎么看台大和陈明通

社论

距今106年前,1917年1月9日这一天,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作了一场重要演讲,他所谈的大学教育有三大宗旨:「抱定学术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仍是今日大学教育应奉行的理念。然而今日重读那一篇演讲,却令人感到汗颜不已。它所针对的批评,竟有如在指着今天的台湾,尤其是今天的台湾大学。更明确的说,在处理陈明通与论文抄袭事件上,台大实在是做了很坏的示范。

校园充满政治色彩

蔡元培开头即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存于胸臆,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蔡元培所处的是中国开始有大学的启蒙年代。北京大学是从「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培养官员的学堂改为现代性的大学。因此他要让大学回归学术本位,以研究学问为根本精神,摆脱官本位的思考惯性,建立学术尊严。他说,外人常指摘北大腐败,正因为在北大求学的人,都有「做官发财」的思想,所以毕业于预科的人多想要进入法科,因为它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这样的批判,用来形容今天的台大,是不是很精准?今天中华民国的几任总统都出自台大,而诸多官员皆从台大借调,要不就是由台大转任,而有些台大学生在校内就热衷于学生会,参加选举,说是为了校园民主,但实际上却是充满政治的色彩。

在上一任台大校长选举过程中,有些学生标举「抗中保台」的口号,要校长候选人表态,结果逼得以学术中心的校长候选人,只能说出「一定拿起枪保卫台湾」,这样失去学术报国之精神,而只有政治表态的学人,是台大应有的脊梁吗?这些学生,是不是在为未来的政治铺路,向某一方输诚表忠呢?

蔡元培的批判也正中陈明通的病源。学生不问教师的学问深刻与否,却问其官阶大小,以便未来毕了业「有人提携」。这样的风气弥漫在大学校园,请问学生要如何安心做学问,提升大学的素质?更荒唐的是:指导教授也未依学术伦理处理指导的论文,反而依学生的官位,帮忙做论文大纲,甚至放任抄袭,一路掩护过关。这样的风气,在一百年前被蔡元培大骂是「腐败」,现在呢?

台湾教育一页痛史

台大对陈明通的处置,令人难以苟同的地方,正是在此。前任校长管中闵针对大学校长遴选事件,写出《大学的脊梁》一书,期望大学维持应有的风骨,维护学术伦理之际,台大校级教评会却做出与社会期待落差甚大的决定。

明明前新竹市长林智坚、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被指控论文抄袭,经台大审定后,国发所的硕士学位双双被撤销,两人的指导教授、前国安局长陈明通也被检举涉学生论文指导不周。但台大校级教评会却决议「陈明通确有指导不周等违失,但情节未达应解聘程度。」而教评会给予陈明通的三项惩处,包括要求陈明通「不能归建担任教授职、不能再申请延长服务、也不得再聘任为台大的兼任教师」,却显得不痛不痒。用立委王鸿薇的说法,陈明通过关了,由于没有解聘,他依旧可以用台大退休教授的名义,爽领退休金。

违反学术伦理者仍得为退休教授,这是否意味着他指导下的抄袭案是台大可容许的学术伦理?这是台湾第一流大学应有的规范吗?我们如何教导未来的学生,一个不抄袭而独创的学术,才是研究的核心价值?

台大校级教评会一定有许多政治考量,台大学者有太多曾任过官员的教授,可以「官官相护」了。校级教评会做这种决定,或许不令人意外。但真正令人痛心的是:台大教授们,你们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知?你们如何对未来的台大校史交待?这是台湾大学的脊梁吗?谁来维护大学的脊梁?这真是继管中闵事件之后,台湾教育的一页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