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学位服“难产”之谜:是舶来品吹不出中国风,还是来风太多难辨方向?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关于中式学位服的讨论由来已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汉服运动最初进入大众视野的几件公众事件里,其中就有一件就是关于此。
2007年5月至7月,北京大学校内由服饰文化交流协会启动了一项“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这本是一件普通的学校社团活动却因为当时汉服运动初兴而备受关注。
(2007年5月新闻截图)
因为早在2006年,刚刚萌芽的汉服运动积极参与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公众事件,如08奥运礼服,另一件便是“中国式学位服”的倡议。
(2006年4月新闻截图)
2007年3月两会,有政协委员提议应确立“汉服”为“国服”,同时也有人大代表也提出了三大学位使用汉服。而关于学位服的新闻所用图片便是汉服运动中所倡议的“中国式学位服”。
所以尽管在新闻里引用北大团委有关负责人的话说参赛作品“可以汉服、唐装、胡服、旗袍等为蓝本”,但从后续决赛和展出中看出几乎都是古装/汉服。
(2007年7月新闻截图及图片)
尽管当时的新闻里透露出北大不排斥将获奖作品真的采纳为自己的学位服,但事实上该赛事连最后胜出作品都没有再被报道过。
当年比北大学子更有行动力的是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就直接穿上了同学设计的“自创中式学位服”。
(2007年7月新闻截图)
同样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这次尝试也再也没有下文了。似乎每一次关于“中式学位服”的期待和讨论都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们回头再看它们的结果又都是戛然而止。其实每到毕业季,中式学位服的声音依然还会响起,我在后台也常常可以收到读者希望我来谈谈的私信。说实话这事很难聊,除了我聊了不算数以外,还在于我觉得中式学位服其实有一些天然的阻碍是非常难以跨越的,所以这期负面的人可以看成泼冷水,积极的人也可以觉得是粗劣的SWOT分析。
1
设计尺度:
为什么要设计学位服?
所谓设计尺度,表面上说的是如何在中式和西式、古代和现代之间作取舍。而“北大赛事”和“西交自创”其实就给了两种回答,“北大赛事”基本遵循着汉服路线,服装的基础是古装,为何使其更符合一般人对于学位服的认知和识别,所以依然加了帽子(说法上往往会换一种)。
(汉服运动整理的“中国式学位服”,2006年制图)
(北大赛事展出服装,2007年7月新闻图片)
“西交自创”则是在现行学位服上做改动,当时《华商报》的报道里提到“学校领导也认为,学位服源于西方,如果将学位服改成彻底的汉唐风格,穿出去后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学位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自创学位服,2007年7月新闻截图)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自创学位服,2007年7月新闻图片)
(清华大学学位服,网络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服,网络图片)
而很多人忽略的是,1994年才审定通过的中国现代学位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以下称“94版学位服”)本身也不算是个全盘西化的服饰,也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比如胸前的扣子、袖口的长城图形、饰边的牡丹花图案等。
(94版学位服中的“硕士服”“披肩”“学位帽”)
也就是说,1994年开始使用现行学位服的本身也能算是“中式学位服”。
所以目前很多学校的所谓“中式学位服”,与其说是原创或自创,其实反而更像是对“94版”的延伸变化。比如武汉科技大学2023版学位服,将94版中的袖口“长城”改成了融合“武汉科技大学校门、主楼、谢师亭、沁湖鱼宴纹样”的“海水江崖纹”,其余变化并不大。
(武汉科技大学2023版学位服)
所以尽管新闻宣传上提到了“中式风”“非遗”等,但设计仍在94版框架之内。
(武汉科技大学2023版学位服新闻截图)
如果要拿出另一个中式学位服的设计来进行取代或部分院校的自主设计,“中式”元素占比如果少于94版似乎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主要意义。
然而,学位服依附于现代教育制度,“是学位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本质是一种制度服饰,依然需要考虑符合相关规范、与国际接轨等问题,过分汉服(古装)化虽然更能满足看客们的期待和学生们的喜好,却很容易偏离学位制度建设的初衷。
(1921年,金陵女子学院毕业生合影)
(1951年,芜湖医院护士毕业照)
(1936年,《师范教育法令汇编》)
而关于中式学位服设计讨论里一直被偏离的重心也在于此,大家过度关注如何通过学位服设计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强调中国文化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位服本身的功能性和意义。
2
中国元素:
如何去设计学位服?
说回很多人关注的学位服设计本身,其实对于“中国元素”的取舍也会有很多矛盾,几乎汉服领域难以统一标准的问题在“中式学位服”话题上重复上演,且更复杂。
假如使用较为“激进”(此处无贬义)的汉服/古装路线,首先就需要面对以哪个朝代、哪个阶层为蓝本的问题。
06年的汉服就像《》里提过的一样,大家对于古代服饰并没有分朝代的清晰认知,所规划的仿古服饰方案可以遵循当时口令简洁但实体模糊的汉服定义,但在今时今日就有难度了。比如2006年汉服运动某派系主导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到2022年再度发布第二稿的时候,即便关于中式学位服的讨论更热闹了,但设计方案却乏人关注了。
(2006年版中国式学位服在2022年发布的第二稿)
(2007年某网友学位服设计)
随着时间推移,只要大家愿意,很容易就能获取到古代服饰的相关信息,很难在用模糊的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了。
比如这两年一直有网友穿进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的网络热点资讯,评论区往往也是一片称赞声。
(网络图片)
(《徐显卿宦迹图》)
(《王琼事迹图》)
但这也仅仅止步于个人行为,无法上升到学位服更改的高度。尽管我们常将“高考”与“科举”并提讨论,但终究不可完全对应,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教育内核、主导ZF也是完全不同。所以,将学位服替换为具有强烈封建符号意味的服饰几乎是不可能的。
服饰是社会的产物,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制度性的符号化的古代服饰,除非经过再设计,否则难以成为学位服的蓝本。可是如果要抛弃单一蓝本,做成现代人设计下的仿古服饰则众口难调。
如果选择较为“保守”(此处无贬义)的方式,使用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格元素又需要面对时代偏好的问题。前面提到了,94版学位服本身就是加了中国元素的,只不过长城、牡丹、盘扣、织锦缎这些元素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要么显得“过时”,要么不够“突出”。
比如厦门工学院2019年的中式学位服,就因为设计效果和设计元素都不讨喜而引发过争议。
(厦门工学院2019版学位服设计引发争议)
(厦门工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
如今偏好的是云肩、马面裙等,近年看到的对于学位服的设计或穿搭改造都可以看到这些元素.在此之前,呼声比较高是参照“襕衫”“深衣”去做设计。所以说,谁又能保证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人们对现在的流行不厌倦呢?
(网络图片)
3
制度身份:
为谁去做学位服?
另一个被大家忽视的是,94版其实只规范了博士服、硕士服、校长服,学士服并不在此列(后续有公布为学士袍为黑色,但未成正式文件,也有学校规定为其他颜色,如《武汉大学学位授予仪式规定》中“学士学位袍为蓝色”),这也是很多学校和学生看似握有大量自主权的原因之一。2007年对西安交大自创中式学位服里也提到了“另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于硕士、博士学位服有严格标准,是不可轻易改动的”。
(94版学位服)
和很多期盼校服改汉服的声音一样,学位服的关注度很大程度来自于本科率的普及,使其成为大多数年轻网友将“文化包袱”安置到这些自己能接触到也有一定发言权的领域。
这也使得,学位服设计这个命题尽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但呈现在前台的,尤其是呈现在网络上的,就变成了本科生毕业典礼或毕业照片里穿什么的“小”问题了、如何能拍出发布于网络并向网友有效传达视觉意图的毕业照的社交媒体问题……
目前可见的中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和关注,大多也只停留在94版以外的“学士服”为重心上。
(2006年汉服运动主导的“中国式学位服”)
(厦门工学院2019版学位服)
虽然如今的年代学位服设计会考虑到学生的喜好,但这终究不是学生的独秀。94版将“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服”合并为“校长服”一种,已经是一种简化了。
94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里明确提出,穿着学位服的场合应该是“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场合”,“不得滥用”。然而目前学位服的拍照留念功能远远大于它本身的礼制服饰的作用,这也是造成目前设计方案主次颠倒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用于典礼等场合,简化成一种的“校长服”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学位服将94版中的“校长服”确定为导师服,在此之上又设立了红袍红帽的“校长服”,只不过和黑色学士服一样并未成出台正式文件。
(后续补充后的“校长服”“导师服”)
(94版的三种学位服扩充后增加到五种)
很多大学都在典礼上沿用了这个设定,制作上略有改动。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随手翻翻国内大学的相关仪式,就会发现在网络讨论声以下的“校长服”们因为穿着者的身份差异而区分得更为复杂,显然与网络讨论状况呈两极状态。
也有学校由于“校长服”的设计实在是更不好看,加上很多校长有留洋经历,一些学校也会选用94版以外的西式学位服,比如中山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服设计更为简洁、学位袍更为宽大,而学位委员会主席袍、导师袍还改动了帽子这个重要特征,改成了都铎帽。
(中山大学学位服)
(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袍、导师袍)
(都铎帽)
要说这两种情况的区别,恐怕也只在于各自的话语权了。学生们虽然看似对此热情极高、积极参与讨论,但实际上对改变学位服的推动力有限,即便推动了“改变”这件事也很难掌控“改变”的方向和内容。校长、院长、导师们看似对此没有投注个人情感,实际上却是真正掌握主动的一方。
4
穿着礼仪:
如何才算穿好学位服?
仅仅做好设计是不够的,接下来就要面对真正现实的问题。设计,在很多时候是见仁见智、各有喜好,最终“毁掉”评价的往往是最终的落地效果。
目前最常见的是面料问题。由于自主设计的学位服,往往需要学校去进行定制,大多数情况下也会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毕业生,难免就有成本的考量。而且即便是美术类院校,也不见得对目前的市售面料有了解,落地效果糟糕也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湖北美术学院2023年学位服,设计理念上是有新意的,但看新闻中的穿着照片,实在是让人联想不到设计方案。
(2023年湖北美术学院学位服方案)
(2023年湖北美术学院学位服)
即便使用一些市售的学位服,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毕业典礼在夏季,往往十分炎热,面料选择很薄是常态。很多人说起学位服西化的问题时,往往忽略了整个学位制度都是舶来的根本问题,这导致学位授予仪式在中国其实也挺尴尬的。作为走过场般的服饰,质感与一些租借的表演服类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津美术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天气和习惯还会带来着装规范的问题,早些年这类问题比较突出。尽管94版里明确提到了“附属着装”,应该内搭白色或浅色衬衫、深色裤子/裙、深色皮鞋,扎领带/领结,但在很长时间里大学生们并不具备这个置装条件,而给本科生举办学位授予仪式也不是所有学校必备的,所以T恤、热裤、牛仔裤、凉鞋在学位服毕业照里都十分常见。
但是近年学生们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学校也开始重视具有很好宣传效果的毕业典礼,加上学生们也有拍照发布社交网络的需求。仪式化的情境下,学生们愿意主动去准备这些附属着装,了解着装规范。
而“中式学位服”这个议题也开始转由很多学校层面推动,也是希望对学校有更好的形象确立和类似品牌宣传的效果。比起94版这样的全国规范而后“打补丁”的做法,学校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论是设计尺度的把握、中国元素的提炼、制度身份的完善等,都更容易平衡和顾全,最后通过学位授予仪式和学位服一起成为学校教育水平、教育特色的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