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8/31登場!以400多件展品回望時代

日本建筑师兼建筑历史学家藤森照信曾说过:「历史并不是用现代的眼睛就能一知半解的东西。那是个拥有自身世界的东西。」忠泰美术馆年度大展《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于8月31日至2025年1月12日登场!此展以1987年「解严」之于台湾建筑的意义为出发,同时借由四大面向「建筑展览」、「建筑媒体」、「九二一地震」、「建筑设计」,爬梳1980至2010年30年间台湾建筑的演变与世代特殊群像。

忠泰美术馆《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 8/31登场!汇聚400多件文件档案,回看解严后台湾建筑发展。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用一场展览重新爬梳台湾建筑的样子

回顾过往,忠泰基金会时期曾携手日本森美术馆,畅谈日本代谢派对全球建筑的影响,也在忠泰美术馆开馆后,聚焦全球粗犷主义,并重温英国AA伦敦建筑联盟充满转变与前卫的时代;这回美术馆从远方的国际建筑思潮,回望湾自身的建筑历史;一如忠泰基金会李彦良执行长所说的「历史从来就不只是过去,而是让我们可以映照自身,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在时代的转变巨流中,个人如何面对时代,如何回应社会,更是不同时代中每一位思索者的课题。」

此展由龚书章担任总策划,协同王增荣、吴光庭、郭文亮、詹伟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等,组成展览研究小组,并与忠泰美术馆团队共同策划。历时两年多筹备,辅以近250位个人及机构协助展览研究内容,收集编撰及出借珍贵展品,展示超过400件文件档案,包含由国立台湾美术馆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所提供之重要展览资料。以「解严世代」称呼约1963年前后数年出生于台湾,并于1987年解严前后完成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筑人,并聚焦这群解严世代的作品或行动。

一楼展场一隅。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总策展人龚书章领路!一窥解严世代建筑与时代的变革

展览从艺术家姚瑞中作品《万万岁》开始,透过「废墟」体现历史失效之处,拾梯而上,同步会看到狄更斯《双城记》写下的「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做为点题,从思想面与经济面的好与坏,伴随1989年、1990年台湾钱淹脚目打开房地产的新面向,一步步揭开台湾解严后的建筑之路。

姚瑞中《万万岁》。 图/截自姚瑞中《万万岁》影像画面、Credit:姚瑞中

忠泰美术馆《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总策展人龚书章。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首个展区「紧绷中的躁动」,讲的是解严前的状态,包含发禁、集合的国民住宅等,,但在集体性的背后,可以隐约感受到个人、内在的声音,比如展览采取了很多的建筑人、文化人的思想,当时建筑人(如阮庆岳跟林洲民)都在写小说、参加文学奖,了解电影跟艺术,但他们藏在心里,都有内在的自觉。因此在展间,也张贴了一张戒严令,是直至看到了解严令后,我们才有机会开始往上走,建筑才开始有机会产生。

1楼夹层展区 墙上为解严令。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1楼夹层展区。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来到楼上的空间,展间的前端与后端,谈的是戒严当时的台湾社会风气,八零年到九零年,台湾房地产涨幅攀升至最高、股市上万点,几乎改变了整个台湾的土地跟居住状态,甚至发展出代销制度,当时所有人都抢着要去买房子。后来因为终于可以上街表达自己生活的居住权,「无壳蜗牛行动」便在忠孝东路上抗议发声。同时展墙上也能看到「野百合运动」在中正纪念堂静坐的画面,而社会的行动与经济的发展,这两件事情都推着台湾一直往前走。展览内亦透过股市与房价的图表,让观展借此被拉进过往的时代背景。当时,台湾也开始发展出容积率,同时亦大量兴建高楼。

2楼展区-大事记。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时代之眼:「建筑媒体」的转向

当时台湾有一本极其重要的雅砌杂志,这是由这次研究团队之一的吴光庭担任总编辑,这本杂志其实只有20期,时间不长,却是解严世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因杂志用建筑或社会的角度,将建筑与社会串连,让建筑得以面向社会,并讨论整体环境的关系。现场展出五本雅砌杂志,并精选5个重要专题,其中「抗争与空间」,更是以此题目去解放环境抗争时,空间存在的意义。

因此透过雅砌杂志,亦展示了「解严世代的群岛浮现」,而这个群岛,是这些建筑师在大学时期所受到的启蒙与影响。包括像是当初李干朗影响了曾光宗、洪文雄启蒙了黄声远,而黄惠美则深受蒋勋「艺术欣赏」课程的潜移默化。其中也囊括台大城乡所对社区营造所形塑的关于都市规划的概念。这些不同面向的影响力,在这次策展访谈的过程中,皆被一一提及,无论是设计美学大幅度的转变,或是思想、哲或是建筑的面向,透过这些访谈内容以及当时的笔记、原稿,可以爬梳这些设计思维萌芽的过程与脉络。而这都是解严世代建筑师们在学生时期所受到影响。

2楼展区-大事记与解严世代群岛浮现。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2楼展区-解严世代群岛浮现 。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2楼展区-展出20期《雅砌》 杂志。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建筑展览:台湾建筑的追寻

紧接着,要谈的是何谓台湾建筑?台湾建筑其实在这30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而这次展览便是以由林芳怡所着 《建筑展览的台湾经验1985-2008》所发展出来的论述。

因此,现场展示的第一部份是解严前后80年代的展览(北美馆1985年开馆),当时龚书章甚至曾在北美馆首个展览《中国建筑之美》中担任工读生一职;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时空背景认为中国建筑与台湾建筑有极大的连结性。后来在1986年时,台湾跟日本合办了重要的展览《开东合西》,当时主要是企图建立一个有别当代西方思考的东方思考;特别是李祖原当时展出的《原相建筑》也以中国建筑的设计概念为出发。

2楼展区-建筑展览。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2楼展区-建筑展览。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然而,直至1990年,开始有了把国际建筑师带来台湾做展览,台湾开始追求与国际接轨的企图心。关键在,2000年台湾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我们开始有机会要去跟国际说什么是台湾建筑。这是我们自己与国际间的链接,同时也开启了台湾的发言权。接下来台湾建筑则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从首届由李祖原带来了建筑创作所展现的东方中国思想,到两年后,由姚仁喜以新竹高铁所揭示相对、现代化、抽象的概念,为台湾建筑创造了极大的质变。

一路走来,观者还会看到,后来2011年,由吕理煌于台南艺术大学所创建的「建筑繁殖场」,以思想、身体去盖房子的概念,还有在原住民部落的谢英俊,带来追求台湾在地根本的思想。就在那6年的时间,世界对台湾建筑开始产生了一个多面化,而且是极大的反转,龚书章直言,那个反转,没有谁对谁错,但直到今天回头去看,仍然感觉非常有趣,同时也改变了台湾建筑的关系。因此透过展览(当代艺术馆MoCA Taipei)、杂志(egg杂志)等,不同面向的呈现,让建筑、空间,与流行文化及生活被融合在一起。

2楼展区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建筑繁殖场。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以上内容整理自总策展人导览内容)

921地震之于建筑的震荡

接着,因1999年9月21日凌晨,规模7.3的大地震,震垮无数人的家园与日常。在瓦砾堆中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人们期许可以藉这个机会,将实质的天摇地动,正向转译成「让台湾翻转的机会」。面对灾后重建的工作让建筑人深刻思考:「建筑可以为台湾做什么?」,这些思考逐步反映在2000年后解严世代的思考与行动中。因着灾后重建而启动的「新校园运动」、保存地震记忆的「地震教育园区」竞图,以及解严世代在地震后开始反思台湾建筑文化的自主性,都象征了因应地震天灾所带来的剧变而让建筑文化领域也随之产生影响,如同地壳迸发前的那股隐而未见的能量。

《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2楼展区-一点点震,一点点动「九二一地震」。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2楼展区-一点点震,一点点动「九二一地震」。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以10个案例一睹解严世代反转了什么?

但透过实际的建筑空间设计,解严世代究竟反转了什么?这些设计与空间思考蕴含了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又如何连结社会,如何影响都市与建筑的发展?展览中亦以10个案例的呈现,包含「好茶部落」聚落保存与复兴计划、蕴含历史记忆的「台北市二二八纪念碑」、颠覆建筑教育模式的「建筑繁殖场」、翻转都市公共空间的「凯旋公园暨新福宫广场」和「新竹市东门城广场」、不同思维的都市规划「第一维管束」、创新校园规划的「潭南国小」和「西宝国小」、住宅建筑「青田主人」、宗教建筑「菩萨寺」,试图呈现解严世代在实际的行动中展现出的非传统、非传承的「不连续性」特质。透过庞杂大量的文件、模型、原稿....,我们或许能借此爬梳一部份时代的切片,从定义未明的暧昧模糊,一路慢慢走出一条属于台湾建筑自己的路。

二二八纪念碑。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菩萨寺。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第一维管束。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2楼展区-走廊「当我们一起走过」。 图/忠泰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