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曾称台湾民主还是很民粹
著名思想史学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于北美时间11月22日逝世,享寿88岁。图为2009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胡适与近代中国的追寻─纪念「五四」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林毓生以心平气和论胡适为题发表演说。(王英豪摄)
著名思想史学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于北美时间11月22日逝世,享寿88岁。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14岁随家人迁台,195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70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曾师从台大哲学系教授殷海光、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海耶克、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等人。
林毓生自1970年起担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4年成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系荣誉教授。其多部著作包括《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政治秩序的观念》、《中国激进思潮的起源与后果》等,对学术界、人文思想界具深远影响;其中,他对中国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的思考,更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而承接殷海光与海耶克的思考路径,林毓生也对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另外,他在1980年代提出「公民社会」概念,是台湾最早谈论「公民社会」的学者。2014年中研院出版由他担任主编的《公民社会基本观念》一书,他当时强调,华人社会只有一条路,即努力建设「宪政民主」。
林毓生指出,民主分成3种:宪政民主、民粹民主、集权民主,台湾现状是内含着很强「民粹」的宪政民主。并举出几个乱象,譬如选输的人,透过杯葛等手段绑架多数;选胜的人,认为自己代表「全民」。不过,他对台湾的民主不完全悲观,因为台湾是有浓厚人情味且互助的社会。
在美国华人学界,林毓生和余英时、张灏并称思想史研究三杰。林毓生曾在受访中提及,他被海耶克和殷海光两位重要导师的热情深深吸引,使得中学时代的他就萌生强烈爱国意识,在深研西方自由主义同时,始终注重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且努力寻求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搭建桥梁。
他生前笔耕不辍,曾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包括「法治与道德」、「法治要义」、「迈出五四以光大五四」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