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民粹批斗林依晨 台湾再威权化

中国时报社论

「零负评女神」林依晨在大陆综艺节目上自称「我是成都人」,遭到绿媒和独派霸凌。令人错愕的是,林依晨在政大韩文系的老师朱立熙,发文讽刺称「不记得教过成都人」,扬言下架其照片、拒收教师节简讯,形同断绝师生关系。认同撕裂只是表象,但朱立熙这种本应为人师表,却为讨好「绿色政治正确」而不惜哗众取宠者,才是令人脊背发凉的问题。

牺牲师道 讨好当权者

认同之争在台湾并非新鲜事,这是因为在民主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认同问题本是屡试不爽的选举动员利器。台湾民主化早期,省籍和蓝绿认同激烈冲撞,可以让家庭反目、朝野恶斗、社会动荡。随着此后政党和平轮替,世代平稳交替,台湾民主日臻成熟,省籍矛盾逐渐淡化,即便仍有认同之争,但至少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在2300万台湾人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彼此身分认同差异,共同维护多元价值体系。

从「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到「没有人需要为他的认同而道歉」,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是多元价值体系存续的基础。但千万不要忘了,包含尊重彼此认同在内的多元价值体系之所以得以建立,本质是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相互制衡,亦即「去一元化」或「去威权化」的结果。如果所有政治权力都系于一党、一小群人乃至一人,权力不受制约,不论统治者是否开明,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与社会政治的威权化,必然在所难免。

台湾民主化开启,意味着与一元化、威权化时代告别,如今却走上回头路。最重要的表征在于,当权力重新集中到一党时,各方社会资源就逐渐向当权者聚拢,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也都自动依附、臣服或讨好当权者。朱立熙针对昔日学生林依晨发表出位言论,明显意图逢迎上意,透过牺牲师道,以换取「台湾价值」认证。当权者放任并乐见侧翼舆论追杀,胁迫反对者闭嘴,进而完成「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可耻」的「全民再教育」,进而达到「洗涤人心」之目的。

按照民进党的逻辑,台湾多元社会包括自中国大陆迁徙而来的人民及后代,中华文化是台湾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姑且不论这套逻辑的对错,至少从字面上解读,任何祖辈来自中国大陆的台湾人,固然认同台湾,但也可以将祖籍地中国大陆作为身分认同。显然,目前占台湾总人口97%的汉人,都可以认同自己来自中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这戳破了民进党「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话术,也扯下了所谓「多元台湾」遮羞布,暴露绿色威权的真面目。

制衡力薄 五打一劣势

自蔡英文政府第二任期开始,台湾民主世风日下,黑金只是一条脉络,另一条脉络则是以朝野斗争、两岸斗争来「论功行赏」。谁骂在野党愈狠、谁对不同政见者斗得愈凶、谁煽动抗中的网路流量愈大,谁就能上位、获得丰厚回报。如此一来,亲绿媒体完全丢弃新闻操守、亲绿学者彻底丧失学术伦理、亲绿网红也乐此不疲做「绿卫兵」。以赖清德上台后的人事案为例,有恩报恩、论功行赏的思维贯穿前后,但这里的「恩」是对他个人有恩、而非对国家有恩,这里的「功」也非施政成绩、而是靠恶斗而胜之不武的战功。

坐拥长期执政优势与庞大政治资源,运用斗争手段来收编人马、洗涤人心,这就是「再威权化」在制度层面的逐步落实。经典民主政治语境下,三权加媒体第四权,「四权」可以透过相互制衡来避免民主倒退,置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之下,则是五权加媒体本应形成「六权」。2016年至今,民进党已经完全掌握行政、监察、司法权,染指并主导媒体权,目前唯一仅存有制衡力的立法权,也正处于「五打一」的劣势。故「再威权化」木已成舟,绝非耸听之言。

认同问题早已老生常谈,朱立熙言行更不值一驳,但从朱立熙引领绿营民粹力量「批斗」林依晨的个案,则可以一叶知秋,嗅到台湾民主倒退、再威权化的刺骨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