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别乱花台湾人民的救命钱
财政部公布去年全年税收,较预算编列短征400亿元,但支出暴增,其中「纾困」就用掉4000亿,政府举债金额创近年新高。展望今年,新冠疫情威胁可能卷土重来,但去年政府过分浪费,无谓的支出已导致今年预算空间的压缩,若疫情逆转,政府应变的财务能力令人忧心。
财政部统计全年税收为2兆3804亿元,较前年减少3.6%,全年实征净额占全年预算数为98.3%,较预算数短征405亿元。税收短征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表现与企业经营受冲击所致,营所税较前一年大减1700多亿元,其他货物税、关税也都减少。不过,短征数字已较去年8月财政部预期的超过千亿元好很多,主要原因是股市热络,证交税收高达1500亿元。
但去年支出相当惊人。为因应疫情,政府编列的纾困预算不断增加,从「纾困1.0」到最后的「纾困3.0」,纾困预算超过4000亿元,先前编列总预算时,蔡政府曾因原先编列的109年总预算收支平衡,宣传自己是「最重财政纪律」的政府,但实际上,这个收支平衡的预算,只是把许多支出以特别预算方式编列罢了。
即使不论突然冒出、立即让平衡预算破功的纾困预算,去年7月立法院通过另外一笔庞大的特别预算:5100亿元的前瞻基础建设特别预算二阶段经费,还有2400亿元的新式战机采购的特别预算。今年行政院提出的(110年)中央政府总预算草案,是一个赤字预算,政府财务失衡问题显然将更恶化。
去年为因应疫情而增加特别预算支出,确实有其必要,在经济因突发因素而顿挫之际,以预算力挺经济与民众生活,是政府份内所该为的事。但去年纾困方案中却夹带太多无谓的支出与浪费,例如齐头式对所有民宿业者发放津贴,结果迎来「报复性旅游」,主要观光风景区一房一宿难求;再如企业的纾困补贴,其规定连堂堂的台塑集团都能请领数十亿元,虽然台塑并未请领,愿意把资源留给有需求的企业,但其规定之宽松与不合理由此可见。
事实上,台湾去年因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与出口衰退,在很短时间内就过去,除国际观光相关产业外,国内旅游、消费、对外出口、工业生产等几乎都恢复正常呈正成长,全年经济成长率亦维持正成长,那笔庞大、全额以举债借来的纾困金,并未花在刀口上,不少钱都白花了。
去年的浪费,将影响今年的财政规画。原本预期疫苗上市后,将可逐渐脱离疫情的威胁,但一来接种率达到可以产生群体免疫,仍需相当时日;二来台湾在取得疫苗上是「已落人后」;三来,更现实与严重的是,近来全球各地疫情再起,台湾因部立桃园医院爆发院内感染事件,情势可能恶化,一旦恶化恐难避免实施普筛。去年政府在纾困时,如能谨慎掌控支出,现在就不必为了经费因素而对普筛迟疑。
预留预算 为风险作好防备
依照全球各大经济智库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无疑是反弹式的复苏,去年全球衰退约4%,今年可望成长5%;美国去年衰退约3%、今年预估可成长4%,大陆去年成长2%左右,今年更被预测可成长8%左右,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今年经济会比去年好很多。
不过,这不是理所当然、更非必然结果,因为还是有风险与不确定存在,最明显的当然是从去年底到今天,各国又纷纷爆发新一波严重的疫情,还有此起彼落的病毒突变种,万一出现有疫苗无法有效抑制时,其后果会非常严重。
去年台湾确实防疫表现突出,经济表现也不差,未来是否能持续,还有赖政府正确的政策与与民众的忧患意识,绝非「理所当然」。政府应持盈保泰,多多预留预算空间以对疫情与经济可能的变化作防备。遗憾的是外界看到的政府,除了继续乱撒钱、到处要建「高铁延伸」、「新科学园区」外,也表露自满之情,听不下诤言、甚至动辄把不合官方喜好的言论当假消息、移送法办。去年台湾因戒慎恐惧创佳绩,今年万勿因自满浪费而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