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动漫产业

林士清

当杭州决定在白马湖上斥资近四兆台币打造「中国动漫博物馆」始,中国大陆的动漫产业已经有星火燎原之势,广州、厦门烟台,甚至石家庄等城市均将动漫产业视为重要发展项目,特别是厦门还将动漫游戏会展经济巧妙结合,变成「厦门国际动漫节」,配套措施乃丰厚奖金加上邀请国际知名人士演讲,甚至规划出支援技术服务的「软件软体园区」,一时之间热闹非凡,笔者不敢断言会展经济对动漫产业究竟带来多大成效,不过厦门市近年来投入会展产业的雄心壮志,举凡政治、经贸文化等各种主题,都可以运用会展经济来包装,笔者倒是了然于胸。

十二五计划也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扶植产业,文化产业司更表明针对动漫产业的补助将更胜韩国。但笔者从各种文件和实际探访的感受,仍不脱硬体带动软体的制造业思维,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性,较具规模的动漫企业,仰赖从事代工业务的获利模式,仍比自主原创产权来得高,因为持续获利才能不断开发系列的动画产品。但笔者必须提醒在太仰赖代工及外包,其实不容易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作人才,甚至在国际代工及外包细致的分工下,企图透过代工及外包提升本身创作和技术,也会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

其实,中国大陆不缺创意和艺术人才,甚至还挖角不少台湾新锐人才,台湾的强项是动画加工,但具有创造经营管理绩效及整合产业链专业经理人,两岸仍付之阙如,成为动漫产业无法落地生根及向上攀升的缺憾,促使动漫的质变更为重要。光是去年,中国大陆的国产卡通产出量之多,令人目不暇给,显示其动漫产业在政策空前利多的刺激下,其商业环境和就业市场已经慢慢塑造起来。严格来说,真正让笔者有深刻印象始终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它有可能变成中国的「哆啦A梦」,具有吃定三十年的市场潜力,但背后仍须创意加总不断地推陈出新,才可创造品牌输出的条件。

倘若地方政府针对动漫产业的惯性思维,依然是当成硬体建设的投资,或是企图以量变会导致质变的渴望,无疑是缘木求鱼。不重视专业人才由下而上的培育与发掘,教育机构培养的动漫学生距离实务界甚远,甚至不符合企业界的需求,曾有大陆业者和笔者陈述:学校机构训练的动漫人力,在我们眼里一开始都是生产低端的技术人才,我也愿意培养这些学生成为更具专业高端的创作人才,但大规模系统性培训并不适合动漫人才的培养,动漫人才的艺术特质,始终最难开发的项目,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性。

由此可知,现行中国大陆动漫企业的营运模式,仍偏向代工型态而忽略原创开发,因为业者若只依靠原创作品的后果,恐怕变成财务亏损及不受市场青睐,另一方面也要因应日本及欧美动漫产品在大陆市场的攻城掠地,于是透过政府大量财政补贴是非常急迫,甚至将各种动漫公司要求衍生各种物品实施免征进口税收政策,给足动漫业者在成长阶段的优惠。但又怕急功近利下文化输出的心态会演变成揠苗助长,对亟需呵护动漫产业的发展,造成一种无可避免的泡沫化,大家都预期这是个朝阳产业,但何时可以日正当中?

●作者林士清,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