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 台湾切莫沦为美中斗的破口

中时社论

高度敏感的《台湾政策法》14日在美国参议院外委会获得通过,部分带有台湾主权国家色彩的条文被删改,但对台军事支持明显加码。蔡政府和朝野政党对该法案表达欢迎,而陆方则警告该法危害性远甚于裴洛西访台,驻美大使秦刚更曾私下示警「中美关系恐瓦解」。相信直至明年初美国国会会期结束,《台湾政策法》都会连续触及各方敏感点。

斗而不破逼近临界点

《台湾政策法》正式审议前,美总统国安顾问苏利文曾公开表达关切与忧虑。在此次获得通过的修正版法案中,一些直接与美方一中政策相抵触的措辞被删除或微调,例如原先将台湾直接视为「主要非北约盟友」,后来修正为「以主要非北约盟友同等待遇」,再如删除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任命比照大使办理的条文,以及将台湾驻美代表处正名修改为不具约束力的国会建议等。很显然,这是拜登政府与国会协商、折冲后的结果。

换言之,拜登政府不愿被扣上「片面改变台海现状」的帽子,也不愿违背当初向北京做出的「不支持台独」承诺。这是因为美中最高层仍然有意维持「斗而不破」的基本格局,尽量争取更多沟通与合作空间。

以双方刚达成的审计协议为例,中方允许美国监管部门在香港检查公司审计底稿,避免了上百支中概股的退市风险,可以视为有限的让步。同样,许多迹象显示,习近平与拜登在11月峇里岛G20峰会间隙举行会晤的可能性愈来愈大,这也预示着美方不可能任由短期内台海风险升高失控。

「斗而不破」是美中关系40多年来的主轴之一,既反映于过去美国因天安门事件制裁北京、96年台海危机、美军误炸中国外馆、南海撞机事件、川普发动贸易战等多个敏感节点,亦从此次大陆未以军事手段干扰裴洛西访台、美军也未干预解放军围台军演的微妙互动中得以体现。台湾始终是美中「斗」的焦点,但之所以不会「破」,正因为有一中政策作为底线,美方不会支持台湾独立,大陆也没有改变和平统一的对台路线。然而到了今天,美中「斗而不破」格局正在进入典范转移的临界点。

让两岸人民友善往来

首先是美方自身对中国战略认知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宏观的全球战略竞争格局看,过去美中「斗而不破」是建立在双方广泛经贸联结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但美方一旦认定接触政策失效、以竞争定义双边关系,那么就不存在美中双赢可能。而乌克兰战争令俄罗斯陷入内外交困,更让华府部分政治菁英产生了「战争是拖垮中国的最好方式」之想像。

在上述背景下,台湾正一步步被有意塑造为美中摊牌的「破口」,《台湾政策法》就是关键一步,而在这其中,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已经处于身不由己的境地。

其次是中国大陆可能已经产生「新冷战不得不打」的战略认知。习近平与俄总统普丁会晤前夕,大陆第三号人物、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访俄表达对俄罗斯攻打乌克兰的「理解和支持」,并直言「俄罗斯被美国和北约逼到墙角」才选择武力解决。

如果将上述逻辑放诸北京看待《台湾政策法》,同样适用。该法案虽然把原先向台湾提供「有利于威慑解放军侵略行为的武器」调整为「实行阻止和威慑解放军胁迫和侵略行为的战略」,表面措辞变温和,但关键是把对台「军事融资」改为「无偿军援」并加码至65亿美金。此举在北京眼中,和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并无本质区别,是否也会产生一种「被逼到墙角」的自我感知呢?

美中高层都有维系「斗而不破」的意愿和努力,相信北京对《台湾政策法》的首轮反应措施应较克制,或仅限于对美台法案推动者的点名制裁,不会和拜登政府闹翻。但毕竟形势比人强,台湾若不想变为「美中斗」的破口,除了不推动法理台独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维系两岸之间经贸和民间连结,尽量让两岸人民友善相处,延续两岸融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