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台美关系天花板难突破
中时社论
「拜习会」后,美、中有意共同释放石油战略储备,抑制油价飙涨,彰显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双方逐渐脱离「终极对抗」思维。在政治光谱另一端,中共试图将两岸关系抽离出美中台三边关系,在美中关系逐渐缓和的同时,对台湾手段却更见强硬。在此同时,台湾高度期待的「民主峰会」,最后只能由位阶不高、代表性模糊的科技政委唐凤及驻美代表萧美琴出席,验证了在美国外交决策中,台湾的边际效应快速萎缩中。
民主峰会 台湾矮化
拜习首度视讯峰会当天上午,拜登总统在白宫签署了1.2兆美元的基础建设法案,以壮声势。但实际上,拜登深受通膨失控、油价飙涨困扰,需要中国大陆配合因应。根据《南华早报》报导,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大陆外长王毅在拜习会前的通话中,就提出希望中方能释出战备石油,化解油价压力,双方在峰会后发布的声明间接证实,两国元首深入讨论了石油等能源议题。
根据中方发布的新闻,习近平在会中强调两国应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加强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合作。白宫的声明则说明,他们讨论了采取措施因应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性。
会后拜登宣布美国将释放5000万桶战略储备石油,同时呼吁主要石油进口国同步实施,对象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南韩及英国等。大陆并未正面回应白宫的请求,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布准备释放储备原油,显示拜登的「石油外交」发挥成效。原因在于抑制油价、稳定通膨是主要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也应证了美中竞争中存在「正和博弈」。
同样地,卫生安全及气候变迁等跨国威胁是美中合作的更重要层面,虽然习近平没有出席10月底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而饱受批评,但美、中在会议闭幕前公布的《中美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被认为是双方暂时放下对抗心态,在气候议题上达成共识的重要一步。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拜习会后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是国际体系的一个因素,不会消失,而美国在印太地区也不会消失,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处理这个事实。」拜习会确定了美中共存的共识,气候变迁及能源证明了美中确实有共同利益,两国外交也有合作空间。
抗中保台 如义和团
美中在中共的人权、台湾问题、南海扩张领土等议题本质上仍是零和关系,在拜习会中,双方针对台湾问题针锋相对,并各自画下红线,但在实务上,双方仍保持了模糊空间,在不超越红线的情况下,避免因台湾问题影响美中整体关系。
拜登去年在竞选期间就宣布将举行民主峰会,布林肯3月在国会听证会也承诺邀请台湾参与,他更于10月26日发表「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体系」声明,台湾内部弥漫蔡英文总统将亲自出席,创造空前外交突破的乐观心态。美国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受邀名单中确实有台湾,但民进党政府宣布的与会者却是没有国家主权象征意义、也不具民主代表性的唐凤与萧美琴,国人大失所望。
首届线上领袖民主峰会邀请110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公民社会及民间部门领袖,聚焦「对抗威权」、「打击贪腐」及「促进对人权尊重」三大主题。无论从民主理念、外交及国内政治考量,拜登政府都必须邀请台湾与会,否则将招致国内外强烈反弹,真正关键在于台湾受邀者的身分与地位。国务院在官网小心翼翼使用「受邀参与者」名单,而非受邀国家名单,意在彰显「一中政策」,避免中共可能的激烈反应影响美中关系。
可预见的是,各国出席代表将是以国家领袖为主,台湾代表既非元首、行政首长,也不是外交部长,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域,台湾代表的「不对等」身分等同「自我矮化」或「被矮化」;这也再度证明,在美国一中政策下,美台关系仍有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无论从传统地缘政治、整建新世界秩序、美中国家利益等层面,美中结构性竞争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转变,但双方积极避免零和博弈的「新冷战」,寻求合作机会,只有台湾仍如义和团般,一味迷信反中可以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