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餐桌论 中美关系缩影(胡勇)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餐桌论」,是指如果你不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在决策中就没人会考虑你的想法,甚至你可能会沦为别人交易的筹码。(图/新华社)

「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在近日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谈及中美关系时语出惊人。一时间,大陆舆论哗然,一些官媒和自媒体将这句话转译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纷纷对美国的霸道血腥口诛笔伐。在中美关系好不容易止跌回稳的当下,布林肯为什么突然面目狰狞要「吃」中国?

其实,复盘布林肯的发言不难发现,不少国人恐怕先入为主,断章取义,过度解读了这句流行的美国俗语。但这波舆情同时也是中美交恶,积重难返的一个缩影。

《环球时报》社评认为布林肯这句话的中文隐喻就是「不为刀俎即为鱼肉」,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要是有实力就在餐桌上吃人,要是没实力就在菜单上被人吃。该报指出这完全是以实力地位而非规则、道德、法律为准绳的丛林法则,作为美国的首席外交官同时也是职业外交官出身的布林肯,讲出这样的话算是一种失言、失态。该报前总编辑胡锡进痛斥布林肯口出狂言,尽显美国精英的霸道思维,「华盛顿希望能最终吃掉中国的国运,永保美国霸权的肥壮」。

然而,这句英语俚语的本意并不像中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样的杀气腾腾,而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p果你不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在决策中就没人会考虑你的想法,甚至你可能会沦为别人交易的筹码。相较赤裸裸威胁他人,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用于自我警惕,也就是权利和利益都要靠自己争取,不能消极被动,否则就坐以待毙。

再看布林肯在慕安会上的上下文。当时主持人的问题是美国如何应对中美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盟友这一挑战。布林肯的回答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在努力恢复和重建联盟,美国确实面临许多无法独自应对的挑战,但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强大的盟伴体系。接下来就是所谓「餐桌论」,之后紧跟了一句「因此,重新进行多边接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至于中美关系,布林肯的「竞争-管控-合作」一说中规中矩,既没有新的善意,也没有新的恶意。

由此可见,布林肯引发轩然大波的「餐桌论」主要针对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具体来说,川普时期的「退群外交」导致美国主动离开「餐桌」,从而失去了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乃至决策权,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外交要改弦更张,重新回到「餐桌」,再次成为国际体系的话事人。事实上,2022年1月布林肯已经发表过一次「餐桌论」,用意也是加强盟友体系,共同应对挑战。

表面上看,「餐桌论」风波只是跨文化沟通的一个案例,实质上是中美关系每况愈下的缩影。在美国对华打压无所不用其极的背景下,批判美国早已是大陆舆论场上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餐桌论」一经报导,许多人下意识里就是「帝国主义果然亡我之心不死」,然后一通火力输出,没有任何耐心检视事实本身是否准确。中美关系要真正好起来,实在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