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大陆要闭关锁国?(胡勇)

6月时,北京、湖北、江苏等地区已由「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缩短为「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或「10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新华社)

中共二十大在即,大陆舆论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极易引发关注。近来,一篇题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学术论文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反方指责作者以学术为外衣,挑战全民共识,鼓吹「闭关锁国有利论」,甚至有借古喻今,为「新闭关锁国」炮制舆论的嫌疑。正方则回呛批评者对文章过度解读,将正常的学术争鸣政治化,有借题发挥,混淆视听的嫌疑。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要为「闭关锁国」翻案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学术顶刊《历史研究》…,这篇文章本身来头不小,又在敏感时刻对读者心目中早已盖棺定论的「闭关锁国」提出异议,很难不在日益分化的舆论场上吸引眼球。「闭关锁国」实为「自主限关」、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自主限关」具有历史合理性、「自主限关」没有阻断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等观点,会令一些读者侧目,进而产生春秋笔法的非学术联想。联想的物件大到「以内回圈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小到由于疫情放弃或推迟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中概股从美国集体退市、部分知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甚至一些电信运营商以反诈骗为由默认关闭用户的境外来电功能。

然而,另一方面,文章虽名为「新探」,本质上并没有离经叛道,只是运用读者熟悉的唯物辩证法分析了「闭关锁国」的两面性。因此,作者在论证完「自主限关」的合理性之后,用了整整一节来讨论「自主限关」政策的局限性。与「翻案说」相反,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再次证明一个基本规律:因循守旧而不解放思想,抱残守缺而不与时俱进,墨守成规而不勇于改革,就会导致国力衰竭,社会停滞,民不聊生。」,「事实上,自主限关只换来短暂的成效和一时的喘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清王朝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走向。」

关于当代「闭关锁国」的争议,大陆资讯安全专家左晓栋早在2015年就公开澄清,大陆在互联网领域追求自主创新、安全可控不是搞闭关锁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改革开放早已深入人心。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共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号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李克强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更是斩钉截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事实也正是如此。《求是》最近刊发习近平讲话稿,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今年前7个月,大陆实际使用外资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7.3%和10.4%就证明了这一点。即使饱受诟病的入境隔离政策也在今年6月做出了调整,缩短了集中隔离的时间。接下来就看中共二十大报告如何兑现领导人「建设更高水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