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需要小红书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今年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考试中,出现了关于电影《周处除三害》的题目。当时是1月底,电影已下档,总票房不算出色,仅有不及5000万新台币的成绩。虽获金马奖7项提名,但也仅获得1项技术类的奖项。

总体而言,《周处除三害》在台湾不算是叫好叫座的电影。谁知1个多月后,电影在大陆春节后的「冷门」档期推出,竟跌破眼镜大爆黑马,短短3日就冲上单日票房冠军,并连续十几天稳坐第一宝座。

在台湾的电影市场,黑道火拚及邪教祸害场面已难激起观众的观影热忱。即使电影借由「迷因」创作,加入佛教的贪、嗔、痴和其对应的鸽、蛇、猪元素,也没激起太多波澜。然而到了大陆市场却逆袭成功,连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都在记者会提到此片:「希望两岸的影视界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创作更多影视作品,丰富两岸民众的业余生活。」

许多大陆观众以「爽片」称《周处除三害》,其中最令人震撼的画面,莫过于陈桂林在解决教主「尊者」后,还一枪枪把邪教信众爆头式处决的画面。这场景被许多视频主恶搞为「加班哏」、「相亲哏」的短视频,也印证学测题目说明提到的「迷因」。《世说新语》里周处的故事被台湾电影改写,而电影又被无数大陆网友改编为短视频,形成迷因的再创作。

传说里的周处改过自新,其后还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电影的陈桂林一死,故事也就结束了。如果陈桂林可以重头开始,他可以听谁的劝呢?

从「记录美好生活」开始,小红书几乎是纯中国大陆网友使用的社交软体。然而随着愈多海外华人的融入,小红书口号已变成「找到全世界的好东西」。日前《华尔街日报》报导,小红书的独特应用场景「#听劝」,已成为广受美国甚至全球年轻人喜爱的功能。

成千上万不懂中文的年轻人涌入小红书,从发型、化妆、旅游、生活方式,甚至文化品味,愈来愈多西方人透过举起简体中文「听劝」照片,发文并得到「直率且有帮助」的建议。在5亿次以上的「#tingquan」浏览量后,《华尔街日报》终于注意到了这个风潮。明明就是类似Instagram或Reddit的社群功能,甚至脸书或TikTok也都存在类似的网友互动模式,为什么这么多不懂中文的人要进入这个以中文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

其他平台要不就是充满礼貌性的「你很好,你超棒」评论,要不就是充斥「种族主义伤害和身材羞辱」,认真寻求意见的网友只能另辟蹊径。而小红书的社群文化:真心、诚恳、直白的反馈,正是他们需要的生活圣经。

科技应用、功能模式容易复制,但诚实而友善的文化难以复制,真诚的社群良心氛围也难以创造。如果陈桂林能够重头开始,他一定也会想从小红书社群里得到中肯的生活建议。

台湾电影在中国大陆获得迷因般的扩散,中文的社交媒体在全球年轻人中掀起风潮。海峡两岸、甚至太平洋两岸,不也是合则两利的共同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