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周处需要小红书(叶家兴)

电影《周处除三害》。(图/中时资料照)

今年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考试中,出现了关于去年上映的电影《周处除三害》题目。当时是1月底,电影已下档,总票房不算出色,仅有不及5000万新台币的成绩。虽获金马奖7项提名,但也仅获得1项技术类的奖项。

总体而言,《周处除三害》在台湾不算是叫好叫座的电影。谁知1个多月后,电影在中国大陆春节后的「冷门」档期推出,竟跌破眼镜大爆黑马。在制片方没特别宣传的情况下,短短3日就冲上单日票房冠军,并连续十几天稳坐第一宝座。从刚开始少得可怜的排片率,不断被各影院加码再加码,上映3日票房破1亿人民币,24日破6亿人民币!在几部春节档贺岁大片及好莱坞《沙丘2》、动画片《功夫熊猫4》等强力竞争者的夹击中脱颖而出,显得难能可贵。电影仍在大陆各大城市热映,扩散到三、四线城市仍不断掀起涟漪,反应持续热烈,已有排片方预料电影可能会持续上映至4月底。

电影《周处除三害》简介就像是普通的黑帮片:亡命天涯的枪击犯陈桂林,误信医师之言以为自己身罹绝症。在医师劝说自首后,因为不希望自己死后被别人遗忘,决定以恶制恶,追杀排名在他之前的二大通缉要犯。透过惊心动魄的暴力,陈桂林成功解决榜二的黑道老大「香港仔」及榜一的邪教教主「尊者」后,投案自首并接受枪决伏法。

在台湾这光怪陆离的电影市场,黑道火拚及邪教祸害场面已经难以激起本地观众的观影热忱。即使电影借由「迷因」(meme)创作,加入佛教的贪、嗔、痴和其对应的鸽、蛇、猪元素,也没激起太多波澜。然而到了大陆市场却逆袭成功,以低成本制作片一跃成为3月档期的票房最佳电影。连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都在记者会提到此片:「两岸同胞同文同种,特别容易共情共鸣。」「希望两岸的影视界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创作更多影视作品,丰富两岸民众的业余生活。」

许多大陆观众以「爽片」称《周处除三害》,其中最令人震撼的画面,莫过于陈桂林在解决教主「尊者」之后,还一枪一枪把邪教信众爆头式处决的画面。这场景被许多视频主恶搞为「加班梗」、「相亲梗」的短视频。也印证学测题目说明提到的:「迷因是文化传递的微型单位,经由模仿、复制、改作,承载片段资讯或观点,透过语文、图片或影音等型态流传,带来影响。」《世说新语》里周处的故事被台湾电影改写,而电影又被无数大陆网友改编为抒发心声的短视频,形成迷因的再创作。

传说里的周处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其后还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电影的陈桂林一死,故事也就结束了。如果陈桂林可以重头开始,他可以听谁的劝呢?

从「记录美好生活」开始,小红书几乎是纯中国大陆网友使用的社交软体。然而随着愈来愈多海外华人的融入,小红书口号已经变成「找到全世界的好东西」。在日前《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小红书的独特应用场景「#听劝」,已经成为广受美国甚至全球年轻人喜爱的功能。

成千上万不懂中文的年轻人涌入小红书,因为他们受够其他平台的虚假赞美或公然羞辱。从发型、化妆、旅游、生活方式、甚至文化品味,愈来愈多西方人透过举起简体中文「听劝」照片,发文并得到「直率且有帮助」的建议。在5亿次以上的#tingquan浏览量后,《华尔街日报》终于注意到了这个风潮。

明明就是类似Instagram或Reddit的社群功能,甚至脸书或TikTok(海外版抖音)也都存在类似的网友互动模式,为什么这么多不懂中文的人要进入这个以中文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

其他平台要不就是充满礼貌性的「你很好,你超棒」评论,要不就是充斥「种族主义伤害和身材羞辱」,认真寻求意见的网友只能另辟蹊径。而小红书的社群文化:真心、诚恳、直白的反馈,正是他们需要的生活圣经。

科技应用、功能模式容易复制,但诚实而友善的文化难以复制,真诚的社群良心氛围也难以创造。如果陈桂林能够重头开始,他一定也会想从小红书社群里得到中肯的生活建议。

台湾电影在中国大陆获得迷因般的扩散,中文的社交媒体在全球年轻人中掀起风潮。海峡两岸、甚至太平洋两岸,不也是合则两利的共同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