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美国两党菁英vs.乾隆(叶家兴)
联合国COP26峰会。(美联社)
上周在英国召开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COP26),中国大陆特使解振华出席记者会时,虽然有优秀的同步翻译,但一名美联社记者却要求他以英文回答问题。虽然解振华机智四两拨千金,以「不如你用中文来提问?」(同步口译:How about you raise your question in Chinese?)回应,现场也传出笑声,没让这个插曲耽误了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核心关注。然而,这只是简单的白目、鲁莽、自大、英语中心主义的插曲吗?
1793年,当英国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一行数百人历经10个月,以向乾隆祝寿名义,浩浩荡荡来到中国时,他们带着当时工业革命后欧洲大陆最新各种新奇的发明,想要与中国进行通商交流合作。比起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野蛮行径,英国特使团访华的善意无比隆重。这是一个文明与文明深度对话、彼此进化的绝好机会。然而乾隆皇帝拒绝了他们,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绸、瓷器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后人批评乾隆昏庸自恋、封建愚昧、闭关锁国,将百年后的大清带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界。殊不知,人们可能大大低估了皇帝所拥有的强大情报系统。近年的一些满文研究朝廷大内「尚虞备用处」的机密档案,才发现乾隆当年所具备的讯息远超人们想像。他不仅知道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知道西方殖民在世界各地的插旗扩张,甚至知道俄罗斯会是未来大清国土的重大威胁。
并且除了情报机构搜集的世界资讯之外,乾隆还礼遇两个在京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他们精通天文与历法、数学与机械,还帮助建造了圆明园里的西洋楼。透过他们,乾隆不但对法国军械制造有所了解,甚至还明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关注法俄之间的利益纠葛,知道荷兰的共和制,还清楚英、法、西、葡控制海外殖民地的方式。
因此,在英国大规模的使团来访之前,乾隆已对他们带来的新奇发明有所了解,对他们一行十分礼遇,还派人上船伺候使节团数百人之所需。然而,马戛尔尼去承德避暑山庄见乾隆时,礼部官员却告知他们要行跪拜之礼,最后几经折冲,才同意英方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为什么乾隆一路上派人优待这些使臣,却在见面时如此强硬,非要行跪拜礼?其实这不是乾隆所需的礼数,而是要做给屈服于大清的其他小国看,宣示大清在东亚地区的霸权。
透过各方的资讯来源,乾隆知道欧洲的先进。但他害怕法国大革命的思潮传入中原,基于「防汉甚于防洋」的逻辑,为了自身的利益,坚决不接受与欧洲的文明交流,并当众怠慢马戛尔尼的请求。
美国近年种种貌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可能与当年乾隆的思路一样。毕竟,耳目灵通的美国菁英阶层会不懂中国?不知道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明明G2大国合作有助于解决通膨、财政、抗疫、基建等各种问题,然而为了执政私利,为了统治的需要,强硬秀肌肉是硬道理。「防对手甚于防中国」的逻辑是,一旦对中摆出友好姿态,可能就让对手在选举中有可乘之机,从而输掉民粹化的选举。失去权力,那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产业,动员各路媒体抹黑中国,甚至利用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这个外表忠厚的老好人,想让他在国际场合犯下国家尊严与外交礼仪之大禁忌,以英语回答记者提问。毕竟,国际通讯社的记者不是没见过世面的菜鸟,貌似傲慢的背后算计或是希望借机宣示英语外交的霸权,让英语世界以外的小老弟们看看,中国再强,还是臣服了。就算中方没上这个当,也只是牺牲一个记者的格调,显示她个人的白目无礼而已。
美国两党菁英不顾社稷百姓的长远利益,与中国处处扞格不入。这与乾隆当年为了防汉,拒绝与欧洲文明交流的底层逻辑惊人相似。更糟的是,乾隆之私利导致皇权于百余年后崩塌,而美国两党各谋私利但彼此牵制,又有民主选举的外衣可以遮掩,因此大国衰弱的命运恐怕也就更难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