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概前12天》导演孟醒|材料学博士,为何转导演?

采访/撰文_君伟

孟醒《大概前12天》这个电影,很年轻、很当下。

它讲述都市青年男女的纷繁生活,是一部本土化的“呢喃核电影”。

《大概前12天》海报

故事讲的是北京合租的两个女孩子,同时遭遇感情的鸡零狗碎,本来与朋友们约好去杭州看Carsick Cars的演出,却在临行前12天状况百出。

影片入选今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市场产业放映(制作中项目),接下来几天将在西宁放映。

F IRST产业放映 《大概前12天》 排片

此前,影片入围海浪电影周WIP制作中项目单元。

这是导演孟醒周遭真实生活改编的电影,人物有来历,情节有出处,“把庸常生活嚼出珍珠”。

孟醒1993年出生于齐齐哈尔,哈工大材料学本科毕业后,直接去了英国焊接研究所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学了八年的焊接,反而走上导演之路。弃工科从艺术,如“芭比”,无限可能。

孟醒

小众先锋(ID:minor-movie)专访《大概前12天》导演孟醒,听她讲述八年工科女转行电影的故事,以及《大概前12天》的创作历程。

话不多说,上故事。

01

八年焊接工科女,转行做导演

小众先锋:你学的工科,而且在英国读到博士,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孟醒:我是一个成熟非常晚的人,高考时都不知道有艺考这个选项,相当于小镇做题家,得先学习好。

报专业的时候,家里人说材料学是哈工大最好的专业,因为跟航天相关,航天焊接的方向,说这是亚洲第一。

孟醒在焊接

父母觉得学工科稳妥,我就稀里糊涂地去哈工大读了材料学。

在哈工大的最后一年,有去英国的交换计划,我去了伯明翰大学,在那儿的时候,我想再读一个本科,学电影,但是太贵了。

当时有申请加拿大的电影学校,也申到了。

但同时我又在申请博士的项目(一种学制,本科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可以直接读博士),开始没抱有太大希望,因为很多人告诉我英国的奖学金申不下来,但也申下来了。

相当于本科毕业了之后,我有两个选择,去读电影,还是继续读博士。读博士又不花钱,所以我留在英国读博士了。

孟醒在英国焊接研究所

博士还是材料学,细分的话我是在英国焊接研究所,我在哈工大读的也是焊接,相当于我读了8年的焊接,也就是传统材料的加工工艺。

小众先锋:什么契机下转行到了电影?

孟醒:我读博士的第一年,就开始想怎么转行这个问题。

当时郝杰的剧组去了英国,我认识了郝杰,他在做《中国女留学生》那个项目,但后来没拍。

我在剧里认识了郝杰当时的外联制片,也是我进的第一个剧组的导演,叫费聿竹。

他做的片子叫《冬去春又来》,2018年我进了组,从非常前期就进了,当时给他做了一点点外联制片的工作,后来进组做的场记。

费导对我非常好,我当时是志愿者,他觉得我没有经验,还培训了我一下。他觉得我想做导演的话,最好的岗位是场记。

从剧组出来后,感觉好像没太有机会让别人拍我的东西,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我就自己写自己拍,2019年,我拍了第一个短片《36次曝光》,不太成功,现在看的话,完全是一个模仿的习作。

《36次曝光》海报

2019年12月,我博士毕业回国了,然后疫情了……

小众先锋:为什么放弃读了8年的焊接,转行做导演?会后悔吗?

孟醒:我毕业之后工作过两个月,在一个芯片公司,当时已经在发展自己的长片了,也有制片人。

所有人都劝我先去工作几个月,因为疫情,再加上可以用留学生身份,拿个北京户口什么的。

我工作了两个月,看到公司里面人的状态,属于你一眼能望到头,他们非常的麻木。公司里年轻人很少,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完全的麻木状态。

有一个年轻同事,住一个6 人间的宿舍。我说你硕士毕业在这赚的也不少,住6人间的话,你跟你女朋友怎么办?他说女朋友自己租房子。我说你想攒钱吗?他说是,我想攒钱。我说你攒钱是为了结婚吗?他说是。我说你想结婚吗?他说不想。

在那两个月,我只跟他说过这么几句话,我整个人就……不理解。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转行。

孟醒

然后,最深层次想做电影的原因,可能小时候我就有点想写小说。

我觉得在电影行业里面,我最享受的部分,从头到尾最享受的部分,是我在写剧本的时候那种单纯的快乐。

02

真实故事足够精彩和浓缩,不怕被人说自恋

小众先锋:《大概前12天》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孟醒:我之前写过好几个长片剧本,《大概前12天》是我第四个长片剧本。

前三个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做,可能体量太大了,也不是那种吓人的大,有几百万的,也有上千万的感觉的,比如上一个项目是音乐剧,去年找了很多乐队想要谈做歌,是一个摇滚音乐剧的电影。

再加上前年的时候拍了一个短剧《总是搞砸的单身女人迪亚!》,去年也拍了一个短剧,这样的话就一直有人在找我拍剧,包括今年我可能也有个网剧。

《总是搞砸的单身女人迪亚!》海报

我当时有一种危机,我说不行,还是得拍电影,所以我就不去想钱的事了,赶紧先写一个觉得自己能handle的体量的这样的一个电影。

恰巧电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之前一直很反对写自己的故事,但是那段故事足够精彩和浓缩,让我觉得我能把我自己的风格跟这个故事很好的融合,我不怕别人说我自恋什么的。实际上,别人不知道这是我的故事,它也能成立。

我很快写完了剧本,开始准备筹备了,然后又疫情了。

去年11月开机前两天,我被封在家里,很崩溃。但是今年1月份的时候好起来,大家又筹备起来。

孟醒(中)在片场

小众先锋:写自己经历的话,不可避免会带入一些主观,你怎么避开?

孟醒:我有朋友帮看我剧本,遇到很多很好的创作者,比如雷夏咏,她之前是张律的副导演,以前在我拍短剧时也给我做过副导,她这次相当于我的文学策划。

她会揪着我的剧本,直接告诉我,她说你写的这部分我不关心,你把它给我删掉。她是一个很好的旁观者,也是一个很好的策划,揪着我说一点都不好笑,一点都不好,这里完全不行,给我改掉。然后我会先跟她battle一阵子,或者一起去处理这些东西。

《大概前12天》片场照

小众先锋:影片定位为“呢喃核电影”,这个类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孟醒:其实我更关心的不是这种电影形式,而是我对于语言特别感兴趣,不是说电影语言,是说咱们现在说话的这种语言。

我对于语言节奏特别感兴趣,比如说英国电影跟美国电影,他们的口音会导致他们的演戏节奏,以及所有的东西不太一样。

我到了英国之后,才发现原来英国演员就是跟美国演员不一样,美国演员上来自己说就好了,跟生活中一模一样。

所以我其实想探讨的是,比如说“呢喃核电影”搬到中国来,这种中国的语言怎么去做,我自己也在探索这件事情。

吕晓萌在片场

比如演这个戏的吕晓萌,因为我跟她太熟了,所以我完全知道她生活中什么样,就会发现她演戏的时候马上跟生活不一样,所以我会调她。

因为她生活中每一个断句,脸上每一条肌肉,每一个手势我都熟,我只要让她跟生活中一模一样,就算之后别人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我也有信心说她就是这样,我这个人物就是写的她,她一模一样。

但其他演员会有些区别,我会尽量让他们脱离原型。如果让他们跟原型一模一样的话,对他们负担太大,反倒是靠向他们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不会太接近本来的原型。

小众先锋:你的台词原剧本也是那样吗,还是会让演员们有一些发挥?

孟醒:发挥得很少。

是这样的,我会有一个自己的语言逻辑,对于女主角周梦来讲,她其实非常痛苦。因为我写这段词的时候她一定要用这样的节奏和断句说出来才有效。

孟醒与周梦在片场

有一场很重要的戏,她们探讨人应不应该用洗面奶,我说洗面奶在台词里一定要出现5遍才能达到一个效果,但是她做不到。这场戏我就没用上。但是其他的戏都还达到了标准的。洗面奶那个是可惜了。

在排练的时候也很去揪这些事情,她们的发挥很少。我让他们发挥的时候,就说我拍完了,你看能不能再多来点。

03

《大概前12天》,拍给有能量的人

小众先锋:“呢喃核电影”的几个特征,比如都市男女、欲望或者亲密关系、自然对白自然表演、低成本实景,在你的片中都有。你从自己生活中去选材,把它做成一个故事,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

孟醒:观察。

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我很喜欢日本编剧坂元裕二,“把庸常生活嚼出珍珠”其实就是我是“偷来”的人家的创作哲学。

《大概前12天》片场照

我片子中有一场戏,就一直在说说麦当劳,这是我女演员有一天突然和我说的原话,她可以把麦当劳说10分钟,可以一直说麦当劳。

我们在开机前几天她跟我说,你知道吗,我15岁之前从来没吃过麦当劳。你以为她要说多大的事儿,就很无语。结果就只是兴致勃勃地说了一个很小的事情。

我喜欢的点都是这种很小的,但是怎么把小的东西写出有意思,不是那么容易,很多时候要靠大量地去记录,去观察,再从中提出来。

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会看我几百个笔记,再在里面挑有意思的点,看能不能加到这,能不能加到那。

小众先锋:也是因为你身边的人或朋友们有意思,你能观察到这些。

孟醒:的确是。我后来看“呢喃核运动”的介绍以及他们的发展史,都是导演跟艺术家生活在一起,演员生活在一起,然后能有一个长期的观察。

小众先锋:年轻人聚在一起。

孟醒:穷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富的年轻人可能就中产了,伍迪·艾伦那种电影了。

《大概前12天》片场照

小众先锋:你表达的东西想跟哪些人共鸣?

孟醒:有能量的人,他们能同频,能感觉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会觉得吕晓萌演得too much,但是我觉得她没毛病,她本人的能量就是这样,但是有的人会觉得你这不生活,但实际上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

《大概前12天》片场照

之前给一个前辈看,他get不到,他觉得这个东西不生活,觉得假,他完全戳到我的点了。

为什么最戳我,我这个片是生活流,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如果还说不生活的话,那就说明我失败了,这是我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