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名为理解的旅途 专访《爱上卡夫卡》导演陈玉慧

作者 / 波昂刺刺

睁开双眼,环顾四周。胶绳蔓延覆盖的脸庞甲壳覆盖的虫体占据身躯。「牠」,或者依旧该称作「他」,在床铺抖动着不合比例的黑色触手。抖动幅度逐渐扩大为挣扎,仿佛诉说对于新身分的「无法理解」。这无疑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文本改编舞台剧为故事基底,《爱上卡夫卡》讲述演员失踪后,前后任女友的寻觅历程。这是以《征婚启事》为代表作的知名作家陈玉慧,首部编导剧情长片

▲《爱上卡夫卡》剧照。(图/高雄电影节提供)

《爱上卡夫卡》的诞生来自于早晨的奇想。恰如《变形记》的「早上起来变成了甚么」的荒谬剧公式。有一天早上醒来,陈玉慧起念:「我的先生假如突然被绑架,那会怎么样?」她延续想像开始联想,剧本模型就此出炉。

不过,依随导演由德国搬迁回台拍摄电影,视野与观点却起了变化。剧本起先从外围眼光发展,剪辑过程中她发现与本土角度大庭相异。基于创作者坚持,她将剧本跟着生活思维与周遭环境调整。她找回简嫚书补拍画面,电影第一人称视角就此从法国女友Julie翻转成剧场助理凤梨

▲《爱上卡夫卡》剧照。(图/高雄电影节提供)

陈玉慧以舞台剧的方式,让故事、角色情境与自身背景彼此相呼应。她于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便赴巴黎修读戏剧并且定居。在巡回演出与舞台剧导演Robert Wilson实习过程中,她累积庞大剧场经验。她特别强调曾观赏过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亲身演出的《变形记》。当时波兰斯基表示:「这部作品看似灰暗,其实他反倒认为是部幽默的黑色喜剧。」这句话带给陈玉慧震撼。加上作家身分对于文学爱好的使然,以及利用卡夫卡暗喻己身与父亲未解的关系,陈玉慧决定利用舞台剧版本的《变形记》贯穿故事轴线。除了文本连结剧场与电影,她更将邱比创作的音乐融入剧场支线,使得「舞」台感更形浓烈。

陈玉慧打破舞台╱现实的形式框架,以多线叙事结构去演绎《爱上卡夫卡》。她强调间接暗喻式表达的偏好:「我不要呈现爸爸的痛苦;我只要呈现小孩子生病的孤单。我喜欢这种间接的呈现对照。」她解释这是文学的影响,写作上她不喜欢直接去表白,戏剧上演员不必痛哭流涕表演情感流露。她说:「我宁可叙述相反的、间接的或是对立面。这是我的表达方式。」正因如此,在《征婚启示》或是本片前段凤梨与Julie寻觅家声的过程,都可察觉到陈玉慧惯于透过旁人去形塑角色个性。▲《爱上卡夫卡》剧照。(图/高雄电影节提供)《爱上卡夫卡》借由前后任女友对照,勾勒出角色面对情爱变迁的理解。导演定义电影为旅程:「我喜欢一个旅途式的叙述......《奥德赛》就是这样,它是旅途。旅途我们大概知道目标,就像人出生,目标最后一定会死。但是我们不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也许是命运,也许是偶遇。」

陈玉慧把创作当作旅途。在这趟旅途中,她呈现文字难以描绘的人生隐喻。跟随故事推进,观众透过角色视野经历了一趟名为「理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