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赐材料副董事长徐三善:打造可追溯的绿色供应链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政策不确定性、技术性挑战以及贸易摩擦等多重问题。
近期,天赐材料副董事长徐三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拥有显著的商业竞争优势。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天赐材料正通过积极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致力于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以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
徐三善进一步建议,企业要结合国际标准、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积极推进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我们将打造一条具有可靠性、可追溯的供应链,增加对碳足迹的追溯将成为未来重点推进的工作。”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情况?
徐三善:过去我国长期依赖于国外技术引入,如今在动力电池领域,我国已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领先地位。然而,在初期的部分出海项目中,我国企业普遍遭遇了诸多挑战。首先,我们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熟悉海外法律法规及经营环境的人才较为匮乏,同时在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此外,我们要应对贸易摩擦风险,海外的政策风险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需重新审视现状,进行必要的学习与调整。
《21世纪》:如何评估欧盟新电池法案对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影响?
徐三善:欧洲特别关注产品对人体健康及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我们可能更多地面临技术性因素带来的挑战。整体上来讲,锂电池产业链整体上相当长,上下游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我们的影响来说,我们需要按照锂电池,包括电动汽车整个供应链来进行相关工作。汽车行业目前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IATF 16949(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质量管理体系)是全球汽车制造业普遍认可并采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我认为,未来包括整个上游材料和零部件在内的碳足迹核查过程可能会遵循这一系统。目前需要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厂以及相关材料公司进行系统配合,朝这个方向的发展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成熟。
此外,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也值得关注,比如美国更倾向于关注其自身供应链的自主性与安全性问题。而在中东、非洲等地区,我们也必须谨慎应对当地的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等众多复杂问题。
《21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外贸易政策,天赐材料在海外业务布局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策略?
徐三善:目前,天赐材料在海外市场整体战略上秉持着“小步快跑”的发展思路。我们所生产的电解液产品需要贴近客户的需求。现阶段,我们业务发展仍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着力点,同时,针对韩国、日本等海外客户我们也分别在欧洲及美国设厂,并且正在筹备新的海外市场战略布局。
我们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整体策略,例如,我们将摩洛哥作为潜在选址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邻近欧洲,具备为公司提供稳定供应链服务的优势。摩洛哥的绿色电力资源相当充足,其原材料可以通过环保方式获取。我们认为,能否在碳足迹这一块做得好将成为未来客户选择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我们也会考虑整个过程中的碳足迹具体核算方案,我们将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来优化相关工作。
《21世纪》:对于碳足迹的核查是否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在形成相关的行业标准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徐三善:我认为参照国际标准固然必要,不过,在企业的层面上,在电动汽车这一领域,企业应该针对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形成一套全面的碳核查方法。同时,针对整体供应链的核查也需制定相应策略。在政府的层面,我建议可以协调各方资源,制定行业标准,并确保这些标准能够与国际标准进行有效沟通及谈判。未来我国产品出口至欧洲时,需要确保欧洲方面对我国所制定的标准与规范给予认可。
《21世纪》:做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徐三善:中国目前是全球市场中在技术层面最容易形成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国家。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在回收环节仍需进行诸多探索。在我看来,目前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生产者责任的落实,究竟应该形成怎样的流程来体现生产者的责任,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
《21世纪》:产业链的上下游应如何共同努力推进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
徐三善:天赐材料作为一家材料公司,我们在技术层面参与回收环节的难度不大。目前,我们主要与客户,尤其是汽车企业,探讨如何协助他们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系统。目前,锂电产业链的构建至关重要,我们致力通过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及排放量。例如,我们将电池制造过程中所需的高纯碳酸锂、氟化锂等材料通过回收再利用,进行内部的高效分配与协同。同时,我们也正积极开展正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这些业务板块相互关联,涉及资金流、上下游企业及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此外,汽车制造商本身亦需依赖材料企业的协助,进而开展包括回收与材料提取在内的相关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由众多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协作完成的。若从IATF 16949标准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考量,我认为未来汽车制造商需要对整个材料流程实施追溯管理。
因此,在供应链整体的可靠性追溯上,未来我们还将加强对碳足迹的追溯。
《21世纪》: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在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处于怎样的水平?天赐材料其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探索与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其他企业借鉴?
徐三善:目前,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比较有利。中国在降碳整体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和欧美的企业相媲美,在某些领域我们更加领先,例如我们的太阳能发电技术、锂电池储能技术以及回收技术。当然,由于中国能源布局的资源特点是以煤炭为主,这导致我们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可能仍然偏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要根据海外的各种标准和国家的要求,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进行积极应对。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每一步的工艺能耗进行简化,达到最少的碳排放量。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徐三善:我认为,我国对新能源领域的整体上积极投入且成果显著。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参与研发可以使更多的国家和人群得以享受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等技术,其中,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也尤为关键,锂电池技术预计将为能源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也观察到非洲许多社区中,中国企业正积极参与太阳能储能和家庭用电一体化项目。不过,在二氧化碳排放核查方面,国内不少企业仍面临国际质疑。因此,未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有必要加强碳排放核查的公开与透明度,以更好地展现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面形象。
《21世纪》:在ESG表现方面,天赐材料尚未公布202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天赐材料计划何时公布这些数据?
徐三善:我们现在排放的盘查工作在复核收尾的阶段,预计在今年年底在官网上发布。盘查过程涉及标准规范等工作,还需要很多流程,我们正在逐步完善中,另外,我们2024年的碳排放工作也在同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