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听海涌》在法国首映!导演「偶遇老太太」暖举结局有洋葱

记者黄庠棻/专访

台湾首部二战悬疑剧集《听海涌》,以独特的台湾视角描写年轻人在战争年代的痛苦、勇气和挣扎,找来吴翰林、黄冠智和朱宥丞饰演二战时期的台籍战俘监视员三兄弟。导演孙介珩在接受《ETtoday星光云》专访时,说到拍摄此剧的契机时,也大方侃侃而谈。

▲《听海涌》导演孙介珩。(图/记者林敬旻摄)

孙介珩谈到拍摄《听海涌》的契机,认为台湾人也有自己的二战历史,作为日本殖民地,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构思剧本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画面,竟是过去历史课本上的一张「台湾光复」的照片,他说道「看到授奖典礼上,日本人递了一张『授奖书』给中华民国政府,周围围着一群台湾人,就会很好奇他们在想什么。」

▲孙介珩分享拍摄《听海涌》的契机。(图/公共电视)

随着更深入的了解,孙介珩做了许多田调后发现,那个时代台湾的商人、艺术家、音乐家,甚至是平民都经历了一段「阵痛期」。他表示在拍摄前,找到曾担任过战俘监视员老兵的口述资料,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翻阅过当时澳洲主持过战犯法庭的审判纪录。

▲孙介珩分享拍摄《听海涌》的契机。(图/公共电视)

在翻阅审判纪录时,孙介珩坦言看得出当时澳洲政府为了强调「跟野蛮的日本人有差别」,用了相当有条理且文明的方式判刑,只是看到这些资料,他说道「坦白说很客观,但也满冷血的」,透露文献上通常只写明「谁打了谁一巴掌,导致受伤,所以判刑,虽然知道这些事实,却不知道前因后果」,更加深了他想要拍摄《听海涌》的决心。

▲孙介珩分享拍摄《听海涌》的契机。(图/公共电视)

除了以上资料外,孙介珩跟剧组也翻阅了当时担任辩护的日本律师所撰写的回忆录,虽然当年台籍战俘监视员的人数不多,但仍旧被记载了下来;甚至还找到了那些「没有存活下来的台湾兵」的遗书、信件。从小细节就能看出,《听海涌》剧组为了还原当时的事件原貌有多用心。

▲孙介珩拍摄《听海涌》前做了许多田调。(图/公共电视)

事实上,《听海涌》剧组在拍摄前,特地将吴翰林、黄冠智和朱宥丞三兄弟送到日本生活了几周,导演孙介珩坦言除了让演员们学习语言之外,最希望让三人体验到「在日本的生活」,尽管现在跟戏里相差了80年之久,但日本社会仍保有特殊的民族性,甚至是交流的习惯,这才是他真正想让演员们到实地感受的关键。

▲孙介珩将三兄弟朱宥丞、吴翰林、黄冠智送到日本生活。(图/公视提供)

而谈到《听海涌》先前获邀到《法国里尔 SERIES MANIA 剧集影展》举行全球首映,孙介珩也分享了放映的幕后故事,他笑说「很开心,没想到这部片子台湾观众都还没看过,就要去法国播映」,回想当时获得全场影迷起立鼓掌的画面,他也露出了害羞的笑容。

▲孙介珩分享到法国首映的趣事。(图/记者林敬旻摄)

不仅如此,孙介珩谦虚地表示「首映满轰动的」,现场的位子全满之外,外面还有许多观众等着排队进场,就连他的位子都意外被坐走,他为了让更多民众观看片子,决定悄悄站在旁边,没想到这个举动让一位法国老太太看到,对方招手示意他过去坐。

深聊之后,孙介珩才得知该名法国老太太本来是帮朋友留了个位置,但友人临时没办法到场,于是两人就肩并肩一起在法国观赏了《听海涌》。由于现场的亚洲面孔不多,对方猜测他就是片子的工作人员,在播映后不断向他大赞《听海涌》「谢谢你们把这么好的作品带来法国」,让他听了相当感动。

▲孙介珩分享到法国首映的趣事。(图/记者林敬旻摄)

此外,孙介珩拍摄了沉重的议题《听海涌》,本以为他会是个严肃的人,但在经过几次媒体茶叙后,才发现他个性相当亲切,甚至被演员笑亏是「综艺咖」,而他更是活跃于社群软体上,虽然发文的次数不频繁,但一支说着流利日文的影片却非常吸睛。

在仔细询问过后,孙介珩露出腼腆微笑,表示自己日文根本不好,大概只能念出五十音的程度,而社群软体上讲着流利日文的他,其实是「AI」,他无聊用AI制作出一个自己的「克隆人」,笑说「在未来,使用AI拍片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就先捏了一个自己试试看」,就连该片演员黄冠智都被瞒过,大赞他「讲得很好」,没想到真相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