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带动经济重回扩张性增长轨道

三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稳增长压力加大。

9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保持恢复态势,恢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需、基建与制造业投资。但是,国内有效需求总体不足,尤其是市场化的内生性需求恢复较慢。

报告指出,宏观政策一方面要做好预期管理,保持大家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统筹考虑节奏性和持续性,稳中求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分析,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放缓有极端天气扰动等季节性、超预期因素影响,也有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较为缓慢,导致信心不足的问题。但是,实际GDP和名义GDP增速之间剪刀差长期持续、房地产市场持续处在严重低位、一线城市消费增速领跌等问题证明当前不是简单的信心问题和周期性问题,需要更为综合地研判。

《报告》分析认为,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背后有三股力量:第一方面是疫情后社会秩序恢复带动生产和消费正常化;第二方面是市场内生的总需求不足;第三方面是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由于内需主要是秩序恢复推动,但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动力逐季下降。同时,已经显现的新动能还难以对冲撬动庞大的存量经济,导致了经济总体呈现弱复苏。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四季度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化逆周期政策兜底,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红利,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轨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重塑。逆周期政策保持总量宽松,通过提前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财政支出更加向新型城镇化中居民公共服务倾斜;货币政策以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为核心方向,进一步全面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稳定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

当前经济运行的一大堵点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更高地提振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建议,要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

他认为,刺激计划应重点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并从两大重点领域着手:一是大力度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建议,政策施力和瞄准对象要从投资者和企业转向家庭。蔡昉指出,过去两三年对家庭部门的短期补贴政策,应该转变为长效机制。原因在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双常态”叠加的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常态,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下,未来居民消费意愿的抑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长期因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建议,要采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特别是服务消费。其中最重要的是放宽市场准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王一鸣表示,近期商务部等三部门公布的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的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改革开放信号。

谈到稳定房地产市场,王一鸣指出,供给端要落实“保交楼”,特别是白名单项目,要落实贷款的使用规范和尽职免责的指引,以消除银行的融资顾虑。把企业的风险和项目风险适当的隔离,这也有利于提高银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需求端主要是存量房的收购,推动再贷款政策的落地见效。也要解决好存量房贷和增量房贷利率差问题,这都会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