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如何用科幻方式打开科普大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对科普工作来说,科幻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科幻电影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12月5日,在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来自科学界和科普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思想碰撞。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提到,科幻创作应该激发和唤醒人的想象力。他认为,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科幻创作应该更加大众化,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其评价机制也应该更多元化。
而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元卓看来,科幻电影可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人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求知的欲望。
王元卓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人工智能方向工作组组长,是电影中人工智能MOSS背后的人。从手绘科幻电影中的知识点,到制作自己的数字人录制科普短视频,这些年来,王元卓始终在探索加强科普影响力的方式。
“我们所做的工作,一是通过科幻电影来重构知识体系,一是用科影融合的方式实现科学知识的长尾传播,以科幻电影为载体探索科学普及的新模式。”王元卓说。
对于这一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也深有感触。近年来,贾鹤鹏致力于加强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总结与探索。他提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什么科幻可以更好地做科普”的认知机制。
“通过看科幻,可以启发人们的超越感知,让人觉得自己更渺小。当人觉得自己更渺小的时候,就会更愿意为人类的未来,为整个社会去做些事情。”贾鹤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
论坛上,专家们纷纷感慨,随着科幻创作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科普工作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